朋友們都說,我到曼谷駐站有點可惜。不是可惜我,是可惜了唾手可得的新鮮的榴蓮。
我以前從來不吃榴蓮。這種抗拒的感受要怎么形容呢?曾經就是榴蓮一打開,我就直接被它的“香氣”原地擊斃的程度。
但是來了泰國,不吃榴蓮,于私是暴殄天物,于公就有點無法深入民心了,畢竟這里可是名副其實的榴蓮王國,擁有200多種榴蓮品種。
榴蓮,是這個國家無數果農的驕傲,也是他們的命根子。
我第一次吃榴蓮,是在2023年4月,東部水果之鄉尖竹汶泰國榴蓮協會會長的果園里。當時,會長滔滔不絕給我講解了果園的各種高科技種植技術,詳細介紹了鑒別榴蓮好壞的小妙招,然后滿懷熱情地“咔咔”兩下切開他剛從樹上摘下來的樹上熟鮮果,挖出一塊色澤黃嫩、軟糯糯圓滾滾的果肉,滿懷期待地遞到我面前。
我能不吃嗎?!咬著牙都得上啊!
于是,我臉上堆出客套的微笑,屏住呼吸吞下一口。是的,基本上就是視死如歸的既視感。
但是,神奇的一幕出現了,隨著果肉入口,榴蓮原本聞起來的濃郁味道變得沒那么猛烈,反而是它果肉冰激凌般的口感和新鮮果子甜糯帶些花果和堅果香味的味道迅速充滿了口腔,和味蕾像老友重逢般擁抱起來。
我居然能吃榴蓮!而且還有點喜歡上了它,簡直就像網絡小說里仇敵變鴛鴦的橋段。真是太戲劇化了。
過去幾年,我走訪了泰國東部傳統榴蓮產區,也去過新興產地泰南地區的榴蓮園,嘗過很多不同品種的榴蓮,個頭有大有小,刺有長有短,核有胖有細,味道各有千秋。
相同的感受是:當地的果農都深知他們的中國朋友在對榴蓮的喜愛這方面,和泰國人相比可以說是“英雄所見略同”。即使在偏僻的山里,果農們也能用漢語念出中國人最喜歡的泰國榴蓮品種——“金枕頭”。
過去幾年,中國穩居泰國榴蓮的最大消費市場地位,泰國也是中國最大的榴蓮供應國。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進口榴蓮約156萬噸,總價值69.9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其中近60%來自泰國。
兩國人民對榴蓮的共同喜愛,推動雙方友誼進一步加深為緊密合作、互利互惠的貿易合作伙伴關系。
然而,對榴蓮巨大的消費潛力也讓一些不良商家動了歪腦筋,利用國內消費者對榴蓮知識的信息差,將榴蓮浸泡在名為堿性嫩黃(BY2)的工業染料中讓果殼看起來更鮮黃。
鑒于此,中國海關自2025年1月10日起實施新規,要求所有出口至中國的泰國榴蓮每批都必須附有堿性嫩黃的檢測報告,一旦檢測到禁用物質,將立即停止進口。新規實施后,泰國榴蓮對中國的出口遭受重創,數百條柜的榴蓮被中國海關退運或拒絕批準入華,泰國榴蓮產業損失慘重。
幾個月前,泰國東部農產品食品研發中心主任端榮(Duanrung Benjamas)告訴我,這次的事件中最無辜的就是果農,他們勤勤懇懇種了幾十年榴蓮,把榴蓮當成孩子一樣愛護,卻因為不法商人的無良操作遭受了嚴重打擊。
但她也覺得,這次的事件對泰國來說是寶貴的一課。事件發生后,泰國政府高度重視榴蓮質量管控,制定了嚴格的水果管理戰略,提出七項關鍵措施,核心在于加強質量監管與防止化學污染,尤其杜絕堿性嫩黃殘留。
在榴蓮主產區,地方政府啟動更加嚴格的清潔與檢測程序,確保出口產品無化學殘留。同時,當地政府也加大了對農殘檢測設備的投入,快速升級并規范了檢測機構的認證。
端榮說,這次的榴蓮危機讓泰國更加清晰地看到,要打造全球熱帶水果出口大國,在現代化管理、標準化建設、質量把控方面都需要進一步提升以符合更高的國際標準。
而在我看來,對于中國龐大的榴蓮消費群體來說,這次的染色榴蓮事件也給大家上了一堂榴蓮知識普及課,讓很多人意識到這種味道濃郁的果子并不能靠外皮的顏色來判斷品質或成熟度。
好看的,未必好吃。
近十多年國人食品消費觀念也在快速轉變,從對賣相的一味追逐,到現在更加重視健康、無添加。這些,不也是一個個食品安全問題曝光后逐步糾正的嗎?
當然,監管部門永遠是食品安全責無旁貸的重要關卡,而消費者對商品的購買導向則是推動市場向健康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現在的國人,會避開可能被硫磺熏過的鮮紅枸杞、可能注入膨大劑的蔬果、可能用瘦肉精喂養的豬肉。大家會更理性地看待食物的“不完美”,尊重自然種植和養殖,也有更多的人崇尚天然和有機。
這一點,和泰國廣大農戶的主流理念不謀而合。
實事求是地講,相比中國,泰國目前的農業種植水平的確迫切需要科技賦能。科技賦能和科技狠活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科技賦能給農業生產提供的是更加節能、科學、高效的管理方法和技術。
過去兩年,除了投資榴蓮園、物流園,也有不少專注于智慧農業的中國企業在幫助泰國提升農業科學管理水平。從智慧灌溉系統到氣象監測設備再到AI智能評級系統,中國科技正在助力泰國農業走向現代化,讓這個東南亞農產品出口大國真正邁向高水平國際供應商的愿景成為現實。
在我眼中,中泰之間的貿易紐帶因為這舌尖上的榴蓮越牽越緊。這一片片濃郁的榴蓮果肉不僅帶給兩國民眾更多溝通交流、互助共贏的契機,也在新時代里賦予兩國人民友誼更鮮活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