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
夏末秋初,在關嶺自治縣一處陡坡上,村民們正在采摘花椒。今年這里雨水雖然偏少,但仍然是一個花椒的豐收年。曾德春是當地的種植大戶,今年買了新的加工機器,趕上農忙時還要請上十幾個工人,在當地像曾德春這樣的村民還有不少。此情此景,讓人很難想象這里曾經是荒涼的石頭山。
據了解,石漠化的界定標準是地表巖石裸露面積大于30%。而三十年前的花江鎮,近四分之三的土地里巖石外露,石漠化程度超過80%,年均降雨僅600毫米,水土流失極其嚴重。那時候,村民們在石縫中栽種玉米、砍伐木材,人均年收入不足600元。
從上個世紀90年代起,貴州師范大學就專注于研究石漠化問題,建立了20余處觀測場,長期觀測周邊約52平方公里的大氣、水文、植被、土壤等數據,經過觀測研究,當地選擇了大規模種植花椒作為突破口。
三年后,人們精心種下的100萬株花椒樹在石頭山上結出了果子。目前,花江鎮的花椒種植有2萬多畝,花椒地種植也極大改善了當地村民的生活。
從花江鎮出發,沿著花江大峽谷一路向北,漫山遍野的皇竹草長勢正好。在北盤江沿線,石漠化嚴重的區域通過“坡改地”,種植這種牧草20多萬畝。
目前,關嶺縣已經建成小型水庫、山塘、渠道等工程480余處;在石漠化地區92個村實施小型農田水利項目,新建灌溉、排洪溝渠115公里。當地完成綜合治理石漠化11萬畝,石漠化面積累計減少412平方公里,下降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