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 8月15日是全國生態日,20年前的今天,在浙江安吉余村,一粒思想的種子破土而生——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余村調研時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論述。“兩山論”成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開展了一系列開創性工作。8月15日,“兩山”論提出已滿20周年。在這一充滿前瞻性的思想引領下,神州大地山河蝶變,生態美、百姓富,處處涌動綠色生機。
在中國,有一個地方被稱為“中華水塔”,長江、黃河、瀾滄江三大河流從這里出發,每年為下游穩定輸送近千億立方米的優質水源,它維系著中國乃至亞洲水生態的安全命脈。它,叫三江源。
這里可不是一個小水洼,這是一片巨大的河湖濕地。這里是三江源國家公園,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這一片區域有一個非常浪漫的名字——星宿海。從高空俯瞰,無數湖泊沼澤,在陽光的照耀下,星星點點、光彩奪目,如同綻放的花朵點綴在高原之上。
星宿海距離真正的黃河源頭大約100公里,黃河源頭之水蜿蜒至此,造就了大片的沼澤和湖泊。黃河源流匯入星宿海之后就會進入扎陵湖,然后再進入鄂陵湖。黃河之所以能日夜不息、奔騰而下,離不開這些湖泊濕地的蓄水功能。但是20多年前,這一片區域曾經沙化,大量湖泊消失,扎陵湖和鄂陵湖之間也曾一度斷流。 曾經:黃河源頭斷流 湖泊數量銳減
站在7月的黃河源頭極目遠眺,扎陵湖和鄂陵湖就像兩塊鑲嵌在高原上的藍寶石,美得讓人心醉。扎陵湖和鄂陵湖所在的瑪多縣曾被稱為“千湖之縣”,有大小湖泊4000多個。但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氣候變化、鼠害肆虐以及過度放牧等因素,導致草地植被退化。最低谷時,湖泊數量銳減到1800多個,草原黑土灘現象也日益嚴重。
這里是海拔4300米的三江源黃河源園區,通過鏡頭可以看到,茂密的草場一望無際,但是這片綠其實來之不易。這片區域,黑土灘的情況一度非常嚴重,黑土灘每擴張一分,草地就退縮一分。 重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治理顯成效
所謂黑土灘,是高寒海拔地區一種獨特的生態惡化現象。草場形成了大片斑禿狀土地,遠遠望去草原就像得了“皮膚病”。為了阻斷這種生態退化,2005年,三江源的生態治理攻堅戰打響了。此后的20年間,沙化治理、退牧還草、消滅鼠害等相繼展開。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免耕機日復一日奔忙,對裸露的草場進行生態補植,與草原退化展開賽跑。
草補種上了,還要防止鼠兔的破壞,那就需要請來它們的天敵——老鷹助力。
現在的三江源草原上,每隔一段距離就會豎起這樣一根孤零零的水泥桿。它有一個非常形象的名字——招鷹滅鼠架。老鷹在觀察臺上觀察目標、瞄準沖擊,這也是三江源國家公園保護草場防治鼠害的一項有力措施。
草重新長回來了,三江源也有了新規。管理部門測算出單位面積草場的最高載畜量,指導牧民科學放牧。而為了減少人類活動干擾,讓草原得以休養生息,超7萬牧民告別了世代相伴的草場,開啟了“易地搬遷”。曲俄加增就是其中的一員,2024年他在城里安了家。
2016年國家公園試點成立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治理工程啟動,修復荒漠、保護草地、河湖、雪山冰川 以及濕地均被列入其中。牧民們也有了新身份,區域內每戶牧民家庭中,有一人擔任生態管護員,從曾經的草原利用者變身為草原保護人,平均每戶牧民每年可領取超2萬元的生態補助。
生態治理、退牧還草、易地搬遷、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治理,20年的堅持不懈,讓三江源舊貌換了新顏。三江源黑土灘治理區域植被蓋度,由治理前的不足20%提升至80%以上。黃河源頭區域再沒發生過斷流,“千湖之縣”瑪多的湖泊數量也增加到5849個,扎陵湖、鄂陵湖面積較2005年分別擴大19平方公里和24.5平方公里,濕地面積增加104平方公里。10年來,三江源區水源涵養量年均增幅6%以上,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實現“雙縮減”。 歸來:動物種群恢復 珍稀動物頻頻現身
茂密的草場回來了、豐富的水源回來了,更多的野生動物也回來了。在三江源國家公園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盛夏時節,產崽結束的雌性藏羚羊正帶著它們的幼崽開啟回遷之路。
如今的三江源,有“天地空”一體化網絡監測,有劃定的核心保護區,供野生動物安全棲息,還有遷徙路上和繁殖地的保護站、救助站護航。藏羚羊數量已由不足2萬只恢復到7萬多只,種群數量較保護初期增長近4倍。
藏族小伙子旦增桑周,這位三江源國家公園的特約攝影師,10年間用鏡頭記錄著這里鮮為人知的故事。憨態可掬的藏狐、雄壯的野牦牛,在他的鏡頭里,各種可愛的動物,成為家鄉生態改善最有力的見證。
20年來,三江源的容顏正在被重新描繪,從黃河源頭的斷流危機到千湖重現,從曾經的沙化荒蕪到綠草如茵,從過度放牧到和諧共生,從生命瀕危到雪豹潛行、藏羚羊馳騁、白唇鹿成群。這片土地正在用它的變遷,訴說著守護的力量,續寫著“中華水塔”的傳奇,讓美麗中國在這三江之源綻放出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