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是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出發地,眾多江西兒女為了中國革命的勝利流血犧牲?;氐郊亦l的高法保帶頭承包了500畝地,改種油茶樹,到了盛果期,每年每畝產果800斤,年收入比種水稻至少高十幾倍。
2016年10月11日,重慶彭水縣黃家鎮重慶歷史陳列館里的《紅軍在重慶歷史陳列展》 2016年10月11日,重慶彭水縣黃家鎮重慶歷史陳列館,當地老鄉觀看《紅軍在重慶歷史陳列展》 2016年10月11日,重慶彭水縣黃家鎮紅軍街。
通山縣烈士陵園滿墻的烈士名錄、將軍事跡歷歷在目:這個當年不到20萬人口的通山縣,卻有10萬多人參加革命,3.2萬人為革命英勇捐軀,30多位縣委書記就犧牲了20多位。
10月10日傍晚,伴著淅淅瀝瀝的小雨,“長征路上奔小康”采訪團來到了“最美休閑鄉村”——舞鋼市尹集鎮張莊社區。李春曉家賓館的客房社區廣場一隅張莊社區所有房子統一灰瓦白墻,一襲徽派建筑
紅軍到達羊角之前,地主豪紳懾于紅軍聲威,早已逃遁,團防兵也躲藏到遠離羊角的馬老洞。紅二團宣傳隊還在羊角和安穩鎮的觀音橋、九盤子、魚孔塘等地書寫標語、散發傳單,宣傳共產黨和紅軍的政策。
從紅色革命的搖籃,到遵義會議的戰略轉移,再到川西的雪山草地。2016“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采訪活動一路沿著中國工農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的足跡前行,第五站進入甘肅行程。
10月11日上午,“長征路上奔小康”重慶全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采訪活動走進了重慶彭水縣,采訪團將前往黃學珍故居、紅軍街、阿依河勃希采摘體驗園、紅軍渡、善感鄉、善感鄉獼猴桃種植基地等地,尋訪紅軍故事,感受當地縱深推進脫貧攻堅取得的成果。
10月10日,“長征路上奔小康”重慶全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采訪活動走進城口。“憶往昔,看今朝”,華龍網采訪團隊由華龍網集團總裁、總編輯李春燕帶隊,尋訪長征路上 故事,感受各區縣脫貧致富成效。
有誰想到,十年前,這里是一處交通不便、貧窮落后的省級貧困村——張莊行政村。如今,該村還流傳著當時的一首舊民謠:“土坯墻、茅草房、雞屁股是農戶小銀行,吃糧靠統銷,花錢靠救濟,姑娘向外嫁,小伙愁新娘……”
又是細雨蒙蒙,葉縣新店鎮桐樹莊村,一座紀念碑出現在我們面前,上面書寫著幾個大字“紅軍將士永垂不朽”。7月30日,起義軍在望夫石山上召開誓師大會并進行整編,按照中央軍委授予的番號,宣布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九軍。
8月23日至9月底,中國臺灣網六名記者隨“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記者團沿著紅軍長征的足跡,走進江西、湖南、貴州、四川、甘肅、陜西。在甘肅,記者走進紅軍長征會師地——會寧,會師塔在會寧的紅色大地上屹立如新。
1934年11月,紅二十五軍高舉“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抗日先遣隊”的旗幟,從鄂豫皖根據地向西轉移,中途在南召轉戰,進入伏牛山區,再次播下了革命的火種。” 崢嶸歲月遠去,現如今,如何帶領老區人民脫貧致富成為時代留給南召的新使命。
花茂村位于遵義市播州區楓香鎮東北部,距茍壩會議會址不遠,1935年紅軍路過,為此地種下紅色“基因”。位于雅安市蘆山縣龍門鄉古城坪村的紅四方面軍第三十軍指揮部舊址旁,有一棵樹齡1200余年的金絲楠木,被當地群眾稱為“紅軍樹”。
10月10日下午,陰雨連綿,舞鋼市尹集鎮張莊社區的街道上此時變得有些空曠。因為周邊有石漫灘水庫和二郎山等景區,所以來張莊社區農家樂就餐和家庭賓館住宿的人也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