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精神是中國革命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羅瑞卿之子羅箭:跟黨走,是長征唯一的信念支撐之五:耿飚之女耿瑩:父親不愿回憶湘江戰役不吃湘江魚 長征故事系列專題 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梳理出近年來落馬官員的八種腐敗“畫像”,探究貪官的多樣心態,為您揭開他們的“假面”。
” 堅定的理想信念,激勵著紅軍將士在長征中英勇奮戰,一往無前,突破了強大敵人的圍追堵截。習總書記指出:“在風雨如磐的長征路上,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激勵和指引著紅軍一路向前。
紅軍長征是人類戰爭史上史無前例、獨一無二的偉大戰略轉移。紅軍始終保持著這種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他們有一個明確的信念,就是為了人民,為了人民的利益,為了人民的解放,為了人民的未來,他們的犧牲是值得的。
10月21日,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在北京舉行。日前,長征火箭托舉著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順利起航,兩名中國航天員踏上了探索太空的新征途。以長征精神為養料、為信念,就能不斷翻越千山萬水,一步步靠近奮斗目標。
今天上午,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隆重舉行,舉國上下一齊重溫80年前那段艱苦卓絕卻又激動人心的紅色征程。如何走好新的長征路,是我們這一代人必須面對的歷史命題,喚醒80年前長征勝利的偉大精神,也是為了更好地走好新的長征路。
正是這一本質特點,決定了我們紀念紅軍長征勝利活動的必要,因為支撐鐵流兩萬五千里的精神力量,源自堅定的信仰信念。簡言之,人文精神越豐滿,內聚力就越強,團隊的成長空間和遠行能力會同步增長。
這條路,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道路;這條路延伸至今,就是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不斷開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境界的道路。20世紀60年代,中國運載火箭設計師以“長征”來命名中國火箭,寓意中國火箭事業一定會像紅軍長征一樣,克服任何艱難險阻,到達勝利的前方。
在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之際,宣講家網特邀首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原院長李松林,就長征的內涵,長征的歷史地位和作用,對長征精神的認識、繼承和弘揚等一系列問題展開深入講解。
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今天舉行。
幾天前在北京,我很榮幸被邀請參觀在中國軍事博物館舉行的紀念中國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的展覽開幕式。痛苦的一年 - 或是不止一年 - 他們的長征穿越了中國廣袤的地區,穿越沼澤和不起眼的山脈……沒有什么吃的也難有足夠衣衫保暖。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高舉抗日救亡旗幟,粉碎上百萬國民黨軍圍追堵截,戰勝無數艱難險阻,勝利進行了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征,形成了偉大的長征精神。長征創造了氣吞山河的人間奇跡,譜寫了中國革命史的光輝篇章,是中國革命從挫折走向勝利的重大轉折,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
以色列傘兵退役中校 武大衛:紅軍(長征勝利)的秘訣是領導者,指揮官樹立了好榜樣。以色列傘兵退役中校 武大衛:長征本身是獨一無二的,因為當時嚴苛的作戰、生存條件無法復制。以色列傘兵退役中校 武大衛:事實上,紅軍將士們愿意克服艱險繼續長征,寓意很深遠。
河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長趙素萍出席啟動儀式為采訪團授旗,并簽字留念。 在何氏祠不遠處,屹立著一株枝干粗壯的銀杏樹,歷經800多年風雨,依舊枝繁葉茂,當地村民都叫它“紅軍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