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絲綢之路的繁榮與綿延,離不開當時沿線國家、社會和人民互通有無的需求和相當程度上的開放與包容。“一帶一路”所秉承的共贏理念,是G20真正發揮自身作用,帶動全球經濟恢復增長,甚至推動全球均衡發展所必須領悟和踐行的關鍵原則。
“今年我們女子嫁接隊外出嫁接果木,每人每天收入200多元。”8月31日上午,“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采訪團沿著當年紅二、六軍團長征足跡,走進湘西自治州鳳凰縣菖蒲塘村,村支書王安全聊起他們村的致富經,得意地說“靠的是技術”。
(記者 羅俊杰)8月31日,“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主題采訪團一行來到花坦縣十八洞村梨子寨,觀察近年來的發展變化。農家樂經營者楊昌文與妻子 楊昌文坦言,在經營這家農家樂之前,他在浙江打工,回村發展也是經過了一段的思想斗爭。
“人可以不完美不成熟 不能不學習不進步” ,作為曾經菖蒲塘的農民,現在投身創業開發菖蒲塘農產品的周祖輝這樣說道。實施精準扶貧后,村里的農婦們也搖身一變,成為巧手“繡娘”,一針一線地繡出了自己的脫貧致富路,繡出了十八洞村的嶄新面貌。
30日,“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采訪團抵達通道侗族自治縣,走訪了見證通道轉兵歷史的恭城書院。在通道轉兵會議會址基礎上興建的通道轉兵紀念館,共收集了300余件紅軍長征過通道時的相關資料和紅軍文物,成為紅色旅游熱門景點。
除了幫助貧苦戶改善居住條件外,夾口村積極探索精準扶貧方式,對全村40戶貧困戶建檔立卡,實行精準化識別,立足村、戶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制定幫扶措施。無論是政府還是村民,都在這種精神的鼓舞下積極的克服苦難,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從而促進整個粵北的振興發展!
“貧困問題”一直是習近平總書記牽掛的事。他曾說:“他們(困難群眾)的生活存在困難,我感到揪心。他們生活每好一點,我都感到高興”。
80多年前,紅軍從贛南這塊浸染著革命先烈鮮血的紅土地集結,揮別蘇區,以鋼鐵般的意志踏上征途,開始了舉世聞名的兩萬五千里長征。江西畫報劉志強 攝 江西不僅是紅軍長征的出發地,更是中國革命的搖籃和共和國的搖籃,是一片充滿紅色記憶的沃土。
從贛州興國縣蘇區干部好作風陳列館,到將軍、烈士紀念園,再到瑞金葉坪革命舊址、紅井舊址群。80年前,革命先烈用生命譜就了壯烈詩章;80年后,這份精神必將閃耀在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
初秋,湖南懷化梁河畔的小城古樸安靜。村民們忙著自己的生計,只有頭頂上的火車鳴笛通過時偶爾打破這樣的寧靜。或許誰也不會想到,正是這座小城,在80年前紅軍波瀾壯闊的長征詩篇上,刻下了難以磨滅、彌足珍貴的印記。
為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在中央網信辦領導帶領下,8月30日,中央和地方52家重點新聞網站、商業網站和新媒體組成的采訪團來到了湖南懷化市通道縣的“恭城書院”,聆聽紅色故事,弘揚紅色傳統,接受紅色洗禮。
中午,“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采訪團抵達通道侗族自治縣,走訪了見證通道轉兵歷史的恭城書院。而在以前,一年的種田收入最多才3-4千,侗錦已經成為通道縣脫貧致富的產業亮點之一。
(萬麗君) “以前不值錢的傳統手工藝品,現在變成了賺錢的‘搶手貨’。” 據悉,2015年通道縣共接待游客260萬人,已有3000多戶貧困戶參與到旅游扶貧中,本地村民開辦60多家農家樂,人均收入同比增長2000元,預計今年游客人數將突破350萬人,旅游收入達到13億元。
八十二年前,紅軍長征在湖南期間,中央紅軍負責人在渠水河畔的懷化通道縣,召開緊急會議(又稱通道會議),會議促成了“通道轉兵”,實現偉大的歷史轉折,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印宇鷹介紹,目前通道縣有貧困人口三萬多,要實現2018年脫貧,2020年全面小康,全縣在扶貧模式上就必須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