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主辦的第七屆上海市級醫院“市民健康科普宣傳周”和“醫院開放日”分會場之一,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在9月11日迎來了一批特殊的訪客。市民們走進一婦嬰,深度探索醫護的工作日常,在體驗中學習知識,在互動中消除疑慮。
活動在東院門診大廳三場各有特色的門診小課堂中開啟。生殖免疫科杜美蓉教授介紹了妊娠期需要注意的幾大“隱性殺手”;宮頸疾病中心王晶晶醫生帶大家打破HPV迷思,了解如何科學預防宮頸癌;產科米亞兵醫生講解早產高危孕婦要如何進行孕期的營養管理。
“鏡”顯神通 病理報告背后的奧秘
面對“為什么病理報告要等三四天甚至更多天”等常見疑問,病理科主任杜彬主任醫師給出了詳細解答:“一份病例報告在誕生前,需要經過取材、固定、脫水、切片、染色等20多道工序,而這些步驟絕大多數都是需要純手工完成的。我們所做的一切只為了一個目的:精準。”
而在另一個房間,市民們親眼目睹了AI技術如何輔助宮頸癌細胞學篩查實現高效檢測。在病理科團隊的指導下,大家通過顯微鏡觀察到了一個神奇的微觀世界。“你們看,這個細胞的細胞核比周圍細胞大三倍,這就是它感染了HPV病毒的標志。”醫生的講解讓市民直呼“漲知識”。
感“痛”深受 生育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
在模擬實訓中心,三位準爸爸在妻子的陪伴下,體驗了模擬分娩痛。一位準爸爸在疼痛4級時按下了暫停鍵,另一位咬牙堅持,終于在7級時敗下陣來。
“一開始有點麻麻的感覺,然后開始麻痛交織,在6級時特別想放棄,但還是決定忍一忍,最后實在堅持不住了。”市民馬先生坦言,“有些事情只有經歷過才知道,生孩子太不容易了。這會讓我更珍惜我和妻子未來的生活。”
手術麻醉科護師郭憶俊介紹,在臨床疼痛指數上,產痛排名第二,僅次于燒灼傷痛。準媽媽分娩時要經歷10級疼痛,“但幸好現在有分娩鎮痛技術,能降低產痛。”
“營”在健康 你對自己的身體有多了解?
另一個房間里,一婦嬰營養科主任譚晶副主任醫師為市民們進行一對一的體質分析和醫學營養體重管理咨詢。通過人體成分分析儀,每個人得到了自己身體的各項體質指標解析報告。
“為什么我吃得不多,減肥總減不下去?”“我覺得自己并不胖,怎么體脂率那么高?”“我不愛運動,有沒有方法可以‘躺瘦’?”……面對大家的花式提問,譚晶醫生根據每個人的檢測數據,一一分析,提供個性化的醫學營養體重管理建議。
一婦嬰黨委副書記周倩表示,敞開大門,就是希望打破醫院的“神秘感”:“通過走進醫院的活動,大家可以近距離了解生命起源的奧秘,還能與婦科、產科、生殖免疫科、病理科、營養科、麻醉科等各學科專家團隊進行多維度的面對面互動。希望讓大家收獲有用的健康知識,感受現代醫學的溫度與科技的力量。”
(中國日報上海分社 周文婷)
(周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