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交通大學全球挑戰計劃“深海綠港 絲路賦能”實踐團先后走進秘魯的太平洋大學(Universidad del Pacífico, UP)與天主教大學(Pontifical Catholic University of Peru, PUCP),以“上海交大日(SJTU DAY)”為紐帶傳遞交大溫度,以課堂互動深化跨文化共鳴,以綠色港航研討錨定“一帶一路”的合作方向。這場交流既是交大擁抱世界的國際化實踐,更是中秘青年共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注腳。
“SJTU DAY”活動,講述有溫度的故事
來自交大人文學院的解依洋站在黑板前,一邊教秘魯學生用中文念出“朋友”“合作”等關鍵詞,一邊翻開上海交大宣傳手冊,用西班牙語向秘魯學生講述交大的歷史和發展現狀。
在與天主教大學同學們的座談中,交大師生沒有停留在科研成果清單,而是用交大智慧助力中國港口與國際發展的案例等展示,交大的國際化扎根于每一項技術研發和每一次國際合作的行動。
正如太平洋大學副校長Gustavo Yamada所說:“這不只是一份紀念品,而是你們主動走向我們的邀請函。”“SJTU DAY”讓高校不再是地圖上的一個坐標,而成為匯聚世界青年力量的創新高地。
走進課堂,讓學術交流成為雙向共鳴
在兩所高校參訪過程中,實踐團成員走進大學課堂,與太平洋大學和天主教大學的師生開展課堂交流,圍繞學術議題深度對話,依托具體案例與專業內容,讓中秘師生在觀點碰撞中增進理解。
在太平洋大學 Cynthia Sanborn 教授的課堂上,一場圍繞錢凱港綠色轉型的討論,中秘師生展開的“聽需求、找共識”的深度交流。有秘魯學生提及“綠色技術落地的成本是否會增加當地運營壓力”,也有學生關注“國際先進經驗能否適配秘魯本土政策環境”。針對學生們的疑問,實踐團成員分享了中國港口在綠色轉型中的案例,也分享了交大在該領域的前沿實踐。秘魯學生在了解中國經驗后,進一步加深了對錢凱港的理解,交大學生在獲得這些反饋后,再將其納入后續錢凱港合作方案的優化思路中。
在天主教大學的交流中,上海交大船舶海洋與建筑工程學院交通運輸工程系戴磊副教授的專題講座,聚焦國際海事規則演進、零碳框架戰略目標、港口碳減排關鍵技術路徑三大核心內容,結合錢凱港案例展開分析,引發師生熱烈討論。在隨后的專題工作坊中,兩校師生也圍繞綠色能源港口解決方案、供應鏈數字化轉型、中秘港口發展合作模式等前沿議題,探討了中秘在港口投資、建設、運營、技術合作中的創新模式與共贏前景。
太平洋兩岸,共待綠色花開
錢凱港是跨太平洋貿易的樞紐,更是中秘可持續發展合作的支點。實踐團與兩所秘魯高校聚焦綠色港口、ESG 治理、供應鏈數字化等議題,碰撞出技術火花,并達成了一系列合作意向。
在太平洋大學中國和亞太研究中心牽頭舉辦聚焦綠色港航與區域發展的主旨論壇上,雙方的研討直指綠色航運的落地性。交大師生系統分享中國從“新能源港口設備研發”到“低碳航運模式”的全鏈條經驗,為錢凱港提供可復制和可調整的技術路徑;太平洋大學的教授們從區域視角展開多維解讀,剖析了錢凱港的戰略定位與發展潛力、秘魯現行的基礎設施和采掘業大規模投資的ESG規則,以及錢凱港與巴西連接所帶來的挑戰等。
在天主教大學,其首任孔子學院院長、亞洲事務關系處處長鄧如朋先生表示:“期待與交大在綠色港航領域開展聯合研究,培養既懂技術又通文化的人才”。戴磊副教授表示:“可依托錢凱港項目,推動技術共享與學生交換”。雙方就校際學術互訪等內容達成初步共識。
這些共識的背后,是中秘青年對共同發展的信念。正如實踐團成員楊行智所言:“課本里的系統思維不是抽象模型,而是要真正扎根當地土壤。未來,我想把這些交流中的真實問題帶入研究中,為‘一帶一路’上的港口共建提供切實具體的系統方案,為實現‘一帶一路’上的典型中國方案貢獻青春力量。”
(中國日報上海分社 周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