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
日前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將“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作為核心戰略之一,為為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注入新內涵。這一部署不僅凸顯了數字變革和科技賦能為農業農村發展帶來的深層動力,也描繪出新時代中國鄉村振興的嶄新藍圖。
在建設農業強國和鄉村振興的征程上,科技創新作為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要素,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國農業從傳統的刀耕火種走來,長期依賴傳統的生產工具、耕作方式和灌溉技術,因為受到科技創新的瓶頸限制,要“多收三五斗”,很大程度上還要“靠天吃飯”。
如今5G網絡、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前沿技術,正以迅猛之勢融入農業生產的每一個環節,從播種收割,到儲藏運輸,再到流通交易,以科技創新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已然成為推動農業現代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的動力引擎。從數據看,當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整體邁進了世界第一方陣,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3.2%,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6%,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5%。
眼下,在廣袤的中國鄉村,科技創新所催生出的一大批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不斷涌現:運用數字技術促進農民增收,加快推進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多措并舉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這一幕幕可喜的“新農人”圖景正在推動著鄉村振興全面轉型,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必須清醒認識到,從全球農業前沿審視,以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為特征的新一輪農業科技革命正在孕育重大突破,學科交叉融合不斷深化,基因編輯、合成生物、人工智能等新興前沿技術正在引領國際農業科技前沿走向。當前,我國農業科技整體上還處于從研發跟蹤、技術追趕、模仿創新向自主創新轉變的關鍵時期。
特別是同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相比,農業農村現代化仍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突出短板。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不夠緊密,農業多種功能、鄉村多元價值拓展還不夠充足,農業面源污染仍處于治存量、遏增量的關口,鄉村建設還存在一些突出短板弱項。
此外,當前我國城鄉之間的數字鴻溝依然存在。據2024年發布的第五十四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農村地區的互聯網普及率為63.8%,低于城鎮地區的85.3%。這種發展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民獲取信息、理解政策、參與市場經濟的能力,限制了農村地區群眾對數字經濟的有效參與,進而削弱了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潛力。
基于此,現階段以科技賦能鄉村全面振興,要著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完善鄉村數字基礎設施。
數字鄉村是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也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內容。要加速推動5G網絡、光纖寬帶等關鍵數字資源向農村地區覆蓋,構建起城鄉無縫對接、高效一體的數字“高速公路”,讓網絡覆蓋成為現代鄉村的“新基建”。 全方位提升鄉村的數字接入能力與水平,為各類數字化應用落地生根提供堅實可靠的基礎條件,穩步推動農村社會全面數字化轉型,消除城鄉數字鴻溝,實現數字資源均衡共享。
二是要提升農民數字素養。
提升農民數字技能是彌合城鄉數字鴻溝、實現數字包容發展的突破口與核心舉措。要通過構建多層次、多形式、全方位的數字教育培訓體系,助力廣大農民熟練掌握數字技能,確保每個群體都能切實掌握數字技能,深度參與數字經濟活動,真正實現數字紅利全民共享,有利于縮小城鄉差距,確保數字發展紅利更多更公平惠及廣大農民群體。
三是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推動數字技術創新應用,并與鄉村產業深度融合,是實現鄉村產業發展、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的關鍵所在。如今,數字技術已廣泛滲透并應用于農業生產、農村電商、直播帶貨等多個領域,越來越多的農民或返鄉創業人士借助數字平臺成功拓寬市場,實現增收致富。要以數字賦能為抓手,源源不斷地為鄉村產業發展注入全新活力與強勁動力,推動鄉村生活方式朝著更加智慧便捷、高效舒適的方向加速演進,助推廣大農民能夠直接投身數字經濟浪潮之中,有力促進鄉村經濟結構優化轉型與升級發展。
四是健全政策保障體系。
智慧農業革命正推動農業生產發生根本性變革,其本質是數據要素對傳統生產要素的重新定義。要建立智慧農業的政策法規框架,包括促進智慧農業技術的研究和開發,鼓勵農民采用新技術以及保護知識產權。當地政府可以提供激勵政策,如減稅、補貼和貸款,以鼓勵農民和農村企業投資于智慧農業領域。要加強智慧農業技術的推廣工作,將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自動化系統帶進社區講堂,帶進農民田里。
五是深化農村資源要素改革。
隨著科技持續賦能和智慧鄉村建設的推進,通過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鄉村經濟、治理、文化及公共服務將實現全面數字化轉型。這種轉型不僅提升了鄉村治理的智能化水平,還推動了鄉村經濟的多元化發展,也讓百姓擁有更多幸福感和獲得感。要實現進一步鄉村振興的破題關鍵,就要以更大力度深化農村改革,特別是爭取在農村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上有大的突破,從而進一步激活農村資源要素、激發鄉村全面振興的內在活力。
六是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
糧安天下,地載千秋。中國糧食生產在一定程度上還是靠天吃飯,糧食需求還在不斷擴大。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繼續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擺在首要位置,強調要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牢牢把握糧食安全主動權,把我們的飯碗端得更穩更牢。如何守護糧食安全?從具體措施看,一要穩面積、增單產兩手發力。二要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持續開展應用種業振興行動、土壤改良技術、雜交水稻、北斗導航播種機等標志性工程和裝備,用科技手段提升農副產品深加工,因地制宜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
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既面臨重大機遇也面臨重大挑戰。我們要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以積極擁抱并把握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新科技,由點及面,著力提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為我國由農業大國走向農業強國提供更加堅實有力的科技支撐,助力中國式農業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