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泳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6月,嶺南荔枝迎來豐收季。月初,隨著G568次高鐵列車從廣州白云站緩緩開出,今年全國首趟載著茂名鮮荔的高鐵列車正式發車,標志著粵港澳大灣區特色農產品冷鏈物流“荔枝專列”成功開通。廣鐵集團、中鐵快運與京東深度合作,以“陸運集貨+高鐵快運+專人押運”模式,突破保鮮難題,打通南北市場,實現嶺南鮮荔枝“朝發午至”跨省配送。
荔枝是中國特產,中國占世界產量的七成。然而,作為“嬌貴之果”,自古以來,荔枝就具有“一日色變、二日香變、三日味變”的保鮮煩惱。“荔枝專列”的核心技術在于,從荔枝被摘下的剎那起,便開啟一場與時間的賽跑。30分鐘內,荔枝需要在果園內的“移動式真空預冷艙”內完成降溫處理,在這個環節,荔枝的核心溫度會從30℃降至5℃;快遞包裝環節緊跟其后,紙箱+泡沫箱+保溫袋+冰袋構成四層嚴密防線,為荔枝穿上一件量身定制的“防護鎧甲”;接著,“陸運+高鐵”雙管齊下,全程恒溫運送荔枝,輔以智能溫濕度監測,將傳統陸運72小時的時效壓縮至24小時,損耗率從30%降至5%。借助高鐵運輸網絡覆蓋廣、速度快、時間準的特點,“荔枝專列”以350公里時速重構農產品流通坐標系,為農產品運輸提供“門到門”的高效解決方案。這種極致效率,本質是高鐵超高準點率的調度系統與冷鏈技術的化學反應。
“荔枝專列”代表著一種現代化的物流運輸方式,可以讓南國的甜美不日抵達北方居民的餐桌。與千年前“日行千里快馬送荔枝”的唐詩意象不同,今天這顆顆荔枝不再供權貴奢享,而成為千家萬戶可負擔的尋常滋味。若說唐代荔枝折射的是“貴妃的口味經濟”,那么高鐵荔枝代表的則是現代中國“城鄉一體、東西互通”的流動邏輯。
城鄉關系的新變動
在沒有冷鏈運輸和高效流通系統的時代,荔枝是南方的地理局限所孕育的季節性奢侈品。然而高鐵“荔枝專列”的開通,不只是保鮮技術的勝利,更是基礎設施對時間與空間的一種再調度,使以往的“地理隔絕”變成了“市場融合”。
這背后實際上體現了城鄉關系的新變動。在傳統的二元結構中,農村是農產品的產地,城市是消費終端,二者之間存在著漫長的流通鏈條和信息壁壘。而以高鐵冷鏈為代表的現代物流體系,不僅實現了時間壓縮與質量保障,更重要的是:它為農民打開了通向城市的“快速車道”。嶺南農戶不再依賴中間商一層層倒賣,也不再被動等待收購價格,而是能以更接近終端消費的速度和價格,直接進入城市的“高端市場”。
荔枝的高鐵之旅并不簡單,是城鄉間資本、技術、資源流動的象征性一躍。
現代物流革命的“溫情”表達
這樣的飛躍之所以能實現,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在“新基建”上的持續投入:高鐵冷鏈網點布局、跨省協同運輸機制、鄉村物流節點打通……這些工業化或城鎮化的基礎設施,如今可以直接服務于“新消費社會”的組織需求。
許多在北方工作的南方人,會因為一顆“正宗的家鄉荔枝”而感到節氣的更迭、地域的回聲;而對許多生活在長三角、京津冀等區域的年輕白領來說,能夠吃到從嶺南采摘的新鮮荔枝,不只是消費升級,更是對“生活審美”的主動選擇。這正是中國消費結構變化、文化心理多元化背景下,物流革命的人本體現。
千年前,“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描繪的是一種帝王權力下的“奢侈性物流”,荔枝被包裝為權貴與遠地之間的象征性紐帶,是中央對邊陲的調度、也是中央對地方的欲望支配。在20世紀的計劃經濟時期,荔枝多被視為南方少數地區的“奢侈應季品”,僅在節假日或特定宴席上短暫出現。而今日,“封閉性物流”轉向“開放性市場”,相比更昂貴的飛機冷鏈,高鐵路網如金梭穿引,令嶺南荔枝褪去金貴衣裳。荔枝的故事,講述的不再是某一貴妃的嫣然一笑,而是千千萬萬個消費者對高品質、可達性和性價比的共同期待。
比較成本顯示:航空冷鏈每公斤運費超8元,而高鐵冷鏈通過復用圖定列車富余運力,能夠顯著降低單位成本。廣州白云站建設的冷鏈倉儲中心,更形成“采摘-運輸-銷售”全鏈條成本優化,使武漢消費者能以15元/斤品嘗昨日枝頭鮮荔。
從此,荔枝不再屬于“上層社會”,而成為全國城鄉普通居民都可負擔的消費品。這背后是數字化供應鏈、平臺電商、冷鏈倉配一體化等系統協作的結果。它不僅是一種“消費的平權”,更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速度與溫度。“溫度”在這里,不再僅僅是情感的抽象詞,而成為物流系統中可以感知和設計的目標。
灣區試驗場與全國樣本的可能
粵港澳大灣區在此次荔枝高鐵中的角色,不只是荔枝的產地,更是制度創新與區域協同的試驗場。作為中國對接全球的重要門戶,灣區集聚了政策紅利、物流節點、技術創新三重優勢,使一個地方性水果具備了“全國供應鏈級別”的組織能力。
荔枝原本是典型的“地域小眾品類”。在傳統商業邏輯中,它難以成為全國范圍的熱品,更不具備“品牌化潛力”。但“荔枝專列”與數字消費生態的結合,打破了這一限制。
作為“中國荔鄉”,茂名荔枝種植面積達140萬畝,年產量占全國近四分之一。茂名荔農通過“鐵路+供銷”電商平臺,實現訂單農業的精準觸達。“仙桃荔”等新品種通過直播帶貨溢價,年輕群體復購率顯著提升,折射出物流基礎設施對農產品品牌化的催化作用。這種“高鐵干線+順豐末端”的配送模式,實質是構建了農業生產端與6億電商用戶的直連通道。
這種能力可以外推至茶葉、榴蓮、龍眼、海鮮等地方特色產品,也可以反哺至中西部區域的特色農業發展,形成“以灣區為軸心、輻射全國”的供應鏈網絡。荔枝高鐵的出現,讓“灣區速度”不僅體現在科技創新和跨省物流,也體現在百姓生活的日常場景之中。這種從“國家戰略”向“普通餐桌”的下沉能力,正是現代化進程中最打動人心的部分。
在未來,如果我們能夠不斷用基礎設施連接“偏遠”與“中心”,用技術手段提升消費體驗與價值,那么,許多曾經“賣不出縣”的產品,如今依靠高鐵、短視頻和平臺定價體系,都可以進入一二線市場、登上電商配送首頁、成為禮品盒主角。這種“農品IP化”策略,不僅增強了農產品的市場韌性,也可以為地方經濟注入持續增長的新動力。
它可以促發“超級單品”現象:在特定時段、借助熱點策劃與物流加持,將單一品類迅速引爆市場,實現集中注意力和爆發式銷量。嶺南荔枝,可以與“新疆哈密瓜”“浙江枇杷”“丹東草莓”等一起,構成中國消費經濟中“下沉品的中產化”的關鍵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