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9月3日上午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了舉世矚目的盛大閱兵儀式。國防大學專家王曉光在《中國日報》發表文章表示,閱兵既是國家武力的集中展示,更是政治意志與戰略意志的透明表達。
文章提到,近年來,中國通過多次重大閱兵,對內彰顯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制度自信,對外昭示維護和平與開放透明的戰略定力。從2015年抗戰勝利日閱兵、2017年朱日和沙場閱兵到2019年國慶70周年閱兵,以及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勝利80周年閱兵,神圣莊嚴的閱兵儀式,不僅是國防實力的展示,更是中國以和平為底色、以共同發展為目標的全球宣言。
文章強調,近年來中國閱兵傾向于直觀展示中國軍隊體制創新方面的重大成就,其核心變革在于打破傳統禮儀性編排,轉向實戰化、聯合化編組,展現了制度自信,是改革重塑的實戰化呈現。2017年朱日和閱兵首次按作戰體系編組受閱方隊,陸上作戰、信息作戰、戰略打擊等9個作戰群混編亮相,體現“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新格局。2019年國慶閱兵進一步深化這一理念,領導指揮方隊由數百名來自軍委機關、五大戰區的軍官組成,凸顯指揮體制的扁平化與高效化。這種編組不僅是組織形式的變化,更是對改革強軍戰略的制度自信宣示。
與此同時,閱兵裝備的國產化進程是中國國防工業崛起的縮影,同時來自于科技興軍的硬核底氣。2019年國慶閱兵中,40%裝備首次亮相,東風-41洲際導彈、巨浪-2潛射導彈、殲-20隱身戰機等“大國重器”悉數登場,且全部為國產現役主戰裝備,此次九三閱兵是繼2019年國慶大閱兵后我軍新一代武器裝備的集中亮相。從開國大典的“萬國牌”武器到今日全鏈條自主研制,中國軍隊僅用數十年時間便完成從追趕者到并跑者的跨越。這種體系化展示標志著“信息主導、體系支撐、聯合制勝”的戰斗力生成模式已然成熟。
文章強調,中國閱兵始終強調“以武止戈”的和平屬性,這是一種戰略透明,是以實力為底色的和平承諾。每一次閱兵都致力于打破外界關于中國軍隊“秀肌肉”的誤讀,都是對于中國防御性國策的再確認。2015年抗戰閱兵邀請17國軍隊參與;2019年“藍色貝雷”方隊代表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最大維和出兵國。這種開放姿態旨在傳遞“強軍不稱霸”的邏輯:展示武力是為了懾止戰爭,而非發動戰爭。在歷次閱兵中,核導彈等戰略武器的公開展示,被視為中國“透明威懾”的關鍵一步。火箭軍明確其定位為“大國地位的戰略支撐、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這種主動披露而非模糊隱藏的策略,既降低誤判風險,也向潛在對手傳遞清晰紅線,既體現了戰略溝通的理性姿態,同時也彰顯了大國戰略成熟和自信。
文章表示,閱兵是凝聚國民認同的“高光時刻”,也是軍民融合的精神紐帶。2017年朱日和閱兵首次在野戰條件下舉行,受閱官兵征塵未洗即受檢閱,方隊成員從戰位直達站位。這種“戰斗姿態”強化了民眾對軍隊“能打仗、打勝仗”的信任。而抗戰老兵受閱、英模部隊旗幟展示,更將歷史榮光轉化為當代國防意識,喚醒“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民族精神,匯聚全體中華兒女投身民族復興的磅礴力量。
閱兵已成為中國參與全球安全治理的符號化實踐,是國際安全對話的“中國方案”。通過展示維和、反恐、救援等非戰爭軍事行動能力,中國向世界提供區別于霸權邏輯的公共產品。這種敘事將軍事力量轉化為“負責任大國”的信用背書,推動構建“正義力量大聯合”的國際共識。
從“戰場點兵”到和平盾牌,中國閱兵的進化史,是一部國防現代化與戰略透明度同步提升的啟示錄。它既非窮兵黷武的炫耀,亦非封閉僵化的自說自話,而是以制度自信為根基、以戰略透明為路徑、以和平發展為歸宿的國家理性表達。當“大國重器”與藍色貝雷帽同框定格,中國軍隊的終極使命已然明晰:以不可撼動的實力威懾戰爭,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守護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