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全球地緣沖突與經濟挑戰加劇,導致發展受阻,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進展緩慢,尤其是“全球南方”國家受到的沖擊最大。近年來“全球南方”國家發起了非洲大陸自貿區、“一帶一路”等倡議,旨在通過加強南南合作應對共同挑戰。在“一帶一路”框架下,中國在埃及等非洲國家投資基礎設施、能源等領域,推動區域經濟增長和貿易聯通。面對日益分裂的世界,發展中國家更要團結協作,共創美好未來。
本文為中國觀察智庫獨家約稿,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作者:奧薩馬·戈哈里(Osama El Gohary)
埃及總理助理 埃及內閣信息與決策咨詢中心主席
地緣政治沖突和全球經濟放緩、高通脹、供應鏈中斷、債務上升等全球性挑戰破壞了世界經濟穩定,其中發展中國家受到的沖擊最大。其結果是,發展成果出現倒退,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進展遇阻。根據世界銀行2024年的年度報告,全球大約有7億人生活在極端貧困中,每天的生活費不到2.15美元。
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發布的《全球發展報告2024》強調,世界正處于深刻變革之中,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道路仍然不確定,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進展不能滿足日益相互聯系和快速變化的世界的需求。
在一個日益分裂的世界,加強多邊主義至關重要。報告呼吁重振全球治理體系。建立以規則為基礎、尊重各國利益和發展道路的國際秩序,是應對當前復雜挑戰的關鍵。發展中國家必須團結起來,確保應對全球性挑戰的全球趨勢具有包容性和可持續性。
“全球南方”面臨許多發展障礙,包括增長緩慢、債務上升、不平等加劇、氣候變化影響、技術獲取受限以及融資不足等,社會發展也處于十字路口。雖然在教育和醫療衛生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但在獲得優質服務方面的差距依然存在,持續影響著弱勢群體,特別是在“全球南方”國家。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面對這些挑戰,“全球南方”國家發起了一系列倡議,如非洲大陸自貿區和“一帶一路”倡議,極大地促進了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合作。通過分享知識、技術和資源,“全球南方”國家可以更有效地應對共同挑戰。只有通過建立伙伴關系,我們才有希望彌合發展融資缺口,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一帶一路”倡議為非洲國家一些原本難以獨立融資的基礎設施項目提供了關鍵資金。在中國的幫助下,港口、公路、鐵路和發電廠等關鍵基礎設施項目得以開工建設,這些項目對加強非洲內部貿易、促進非洲與全球貿易至關重要。例如,由中國出資36億美元的肯尼亞蒙內鐵路項目,極大地促進了非洲主要經濟中心之間的貨物和人員流動。這些項目不僅加強了內部貿易,而且改善了非洲與國際市場的聯系,促進了更廣泛的經濟一體化。
除了基礎設施建設,“一帶一路”倡議還為非洲開拓了新的出口市場。貿易伙伴的多樣化使非洲國家受益匪淺,使它們減少了對傳統歐美市場的依賴。
過去10年,埃及與中國的關系取得了許多重大里程碑式的進展。2014年,兩國關系提升為全面戰略伙伴關系。2016年,埃及加入“一帶一路”倡議,成為最早響應“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之一,該倡議與埃及的政策和目標是一致的。
圖片來源:新華社
在尖端科技領域,中國企業參與了埃及衛星總裝集成測試中心的建設。中國向埃及提供了先進的衛星技術和設施,幫助埃及發展航天事業。中國還為埃及通信、導航、遙感等數字化相關產業提供技術支持,推動埃及數字化進程,提升埃及技術競爭力。
在2014年到2024年間,房地產業是埃及吸引中國投資和合同數量最多的行業,這反映了中國對投資房地產項目,促進全球主要城市的城市化、經濟發展和國際合作的巨大興趣。緊隨房地產板塊之后的是能源板塊,包括可再生能源、石油和天然氣項目投資。
能源領域的“一帶一路”合作,顯著增強了埃及的能源供應能力,特別是通過對太陽能和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投資。在綜合可持續能源戰略的指導下,埃及的目標是到2035年將可再生能源電力在總供電量中的占比提高到42%。為實現這一目標,政府已將國家投資重點放在確保能源供應、確保財政可持續性和改善監管框架上。
中國致力于發展基礎設施以提升設施連通和貿易暢通,這與“一帶一路”框架下建設港口、鐵路和公路以促進貨物和人員跨境流動的目標是一致的。埃及的一些重點項目,如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務區、輕軌運輸和蘇伊士運河經濟區,顯示了中埃合作的深度。這些項目旨在加強互聯互通、貿易和工業增長,符合“一帶一路”促進全球貿易和區域一體化的愿景。
讓我們共同秉持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繼續攜手共進。我們要認識到,只要團結合作,我們就可以克服挑戰,為后代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本文原文發表在中國日報國際版,原標題為 "Unity for inclusion"
出品: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責編:宋平 欒瑞英
編輯:張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