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隨著特朗普第二任期即將開啟,中歐合作將受到美國干擾和歐洲內部分歧的雙重影響。在美國新關稅威脅下,中美歐經貿關系的張力或將劇增。歐盟對中國供應鏈依賴或將加強,對美供應鏈依賴下降。在此背景下,中歐雙方需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尋平衡、求突破,通過深化開放、拓展新興領域合作和參與全球治理,實現互利共贏,為全球經濟復蘇與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本文為中國觀察智庫獨家約稿,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作 者
嵇先白 中國人民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研究員
陳茜 中國人民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隨著特朗普再次當選美國總統,“美國優先”或延續,全球貿易格局生變,國際貿易不確定性大增。在此背景下,中歐貿易關系備受矚目。中歐合作根基深厚,但同時也面臨貿易摩擦、技術壁壘等挑戰。美國的關稅威脅加劇中歐經貿張力,歐盟對中美依賴程度或改變。未來中歐合作將受到美國干擾與歐洲內部分歧的雙重影響,中國需以多維策略促進互利共贏與全球經濟穩定。
中歐貿易關系在全球經濟格局中占據戰略性地位,其發展態勢既彰顯了長期合作的堅實基礎,又面臨多重挑戰與不確定性。從產業架構視角看,雙方具備強勁的互補特質。中國作為全球制造業中心,工業體系完備,內需龐大,近年來在高科技產品領域的發展令人矚目,2018至2023年保持著歐盟最大進口來源的地位。其中,2023年歐盟2%的高科技產品進口自中國,總值1550億歐元,關鍵化工產品進口額同期大幅增長。而歐盟憑借其發達經濟體的優勢,在高端制造、服務業以及科技創新等領域吸引著中國的進口需求,目前中國已成為歐盟第三大貨物出口對象,占其對外出口總額的8.8%。中歐之間互補的產業結構為雙邊貿易與投資活動構筑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然而,中歐貿易關系面臨的挑戰日益嚴峻。2024年,歐方推出31項對華貿易投資限制行動,如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反補貼關稅,致中國車企在歐洲市場份額銳減,中方也對歐盟白蘭地展開反傾銷調查反擊。此外,非關稅壁壘重重,歐盟借技術標準與知識產權保護設障,抬高中國企業入歐成本;中國服務業與農業的市場準入規則也限制了歐盟企業在華發展。此類摩擦不但對雙方相關產業造成沖擊,亦顯著增添了貿易關系的不確定性。
“特朗普2.0”時代的貿易政策將深刻影響全球貿易格局,尤其沖擊中美歐三方貿易關系。其提出的統一10%基準關稅及針對中國60%的定向關稅,將加劇中美“脫鉤斷鏈”。在全球化生產網絡中,中歐美三方深度交織,這一嚴峻形勢亦會通過全球價值鏈嚴重沖擊中歐經貿。據財信研究院預測,加征60%關稅可能使中國出口下降8%,GDP增速放緩1.2個百分點。許多歐洲在華企業參與對美出口生產,如蘋果手機生產鏈中的歐洲供應商,美國加征關稅會致其成本上升、競爭力下降,引發訂單減少與產能過剩等問題。
此外,特朗普若對歐盟輸美商品加征關稅,也會重創歐美貿易關系。2023年,歐盟對美出口達5020億歐元,占其出口總額的19.7%,美國是歐盟最大的出口市場。德國《世界報》分析,關稅將重創德國等出口導向型國家,使德國對美、對華出口分別下降15%和10%。
鑒于此復雜局勢,歐盟需要全面調整其貿易和能源政策,如多元化能源供應、增強能源儲備與生產、推動產業升級等,以降低對美依賴,應對貿易摩擦。這些調整不僅關乎歐盟自身利益,也將影響其與中國的經貿關系,可能改變歐盟對中國原材料與零部件的需求狀況。
歐盟與中國的經貿合作基礎深厚且廣泛,中國憑借其強大的制造能力、完備的產業配套和不斷提升的技術水平,成為全球供應鏈的核心節點,和歐盟合作密切。2024年數據顯示,在歐盟日常消費品市場,中國產品占據27.1%的份額,且近五年來歐盟制造業進口更加集中于中國。在工業生產領域,歐洲企業對中國零部件的依賴度同樣顯著。
在新興產業領域,中國在新能源和通信技術方面的表現尤為突出。中國光伏組件產量連續16年位居世界首位,為全球提供70%的光伏組件,成為歐盟國家重要的光伏產品來源。在5G技術領域,31個歐洲國家中有8個超過50%的5G無線接入網絡設備來自中國廠商。這種依賴關系反映了歐盟在實現綠色轉型和數字化建設過程中對中國技術和產品的需求。
與此同時,歐盟對美國供應鏈的依賴度則呈現下降趨勢。美國的去全球化傾向打破了原有的穩定合作模式。例如,在航空航天領域,歐洲空客公司因擔憂美國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和供應中斷風險,正積極采取“近岸外包”策略以確保供應鏈安全。
當前中歐合作受內外部因素交織影響,機遇和挑戰并存。外部因素方面,美國去全球化加劇引發貿易摩擦,沖擊中歐供應鏈,壓縮合作空間,其經濟技術限制威脅合作穩定性。內部因素方面,歐洲政治經濟局勢不穩,2024年歐洲議會選舉后極右翼勢力抬頭,法國內部決策僵持,德國受能源轉型掣肘,且歐盟各成員國對華政策分化,加劇了歐盟對華政策的復雜性。同時,中歐之間在電動汽車等商品貿易規則上本就存在分歧,加大了深化合作的難度。
在此背景下,中國應多維度施策推進中歐合作。首先,在高水平對外開放方面,需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精簡審批,提升服務效能,進一步拓展金融、教育、醫療等服務業領域開放,吸引歐洲優質資源,促進技術與管理經驗的雙向交流,實現共贏。
其次,在拓展新興市場方面,中歐在綠色發展領域合作空間廣闊。在可再生能源技術研發與應用方面,雙方可共建大型太陽能、風能項目,將中國制造優勢與歐洲技術創新相結合,創造新的貿易與投資機遇。在數字經濟合作方面,雙方應加強在大數據、人工智能、跨境電商等領域的協作,共同制定數據跨境流動規則和數字貿易標準,構建數字時代中歐合作新平臺。
同時,中國應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與歐盟在世貿組織、二十國集團、“一帶一路”等平臺深化溝通協作,共同抵制貿易保護主義,為中歐合作創造良好的國際制度環境。此外,可通過學術、文化和藝術交流等活動增進民眾互信理解,穩固中歐合作的民意基礎,從根本上化解潛在矛盾與誤解。
總之,中歐合作需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尋平衡、求突破,通過深化開放、拓展新興領域合作和參與全球治理,實現互利共贏,為全球經濟復蘇與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本文原文發表在中國日報國際版,原標題為 "Clear-headed appraisal"
出品: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責編:宋平 王哲 唐文若
編輯:張釗
實習生萬焯燃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