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俄烏沖突的延宕導致大國力量對比失衡,歐亞地區秩序分化,陣營對抗加劇,國際安全面臨新挑戰。在俄烏沖突、能源危機、美國產業補貼等多重因素打擊下,歐盟面臨安全形勢惡化、能源供應緊缺、資本產業外流等綜合治理難題,致使其整體實力相對下降。中歐在供應鏈韌性、經濟安全、數字化轉型和氣候變化等領域具有合作前景,中歐關系的健康發展可以成為歐洲新的穩定之錨。
本文為中國觀察智庫獨家約稿,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2024年9月9日,歐盟委員會正式公布了《歐洲競爭力的未來》報告。這份由歐洲央行前行長、意大利前總理德拉吉主持撰寫的歐洲競爭力報告開宗明義,宣稱歐洲正在面臨“生死存亡的挑戰”。報告認為,外部環境的惡化阻礙了歐洲經濟發展。長期支撐歐洲繁榮的三個外部關鍵因素,即開放市場體系、便捷能源供應和穩定地緣環境不復存在,直接導致歐洲目前的現狀是貿易退化、能源緊張以及深受安全威脅。
歐洲一直在尋求破解世界之變。早在2023年6月,歐盟已經提出其歷史上首份《歐洲經濟安全戰略》,隨后又于2024年1月提出“歐洲經濟安全一攬子計劃”。歐盟應對世界之變的核心策略是堅持所謂的“去風險化”,強化供應鏈韌性,維護經濟安全。2024年5月27日,英國《金融時報》發表法國總統馬克龍和德國總理朔爾茨聯名撰寫的《我們必須加強歐洲的主權》,稱歐洲正在經歷“時代轉折”,必須加強自身戰略自主。《歐洲競爭力的未來》報告的理念和舉措,與歐盟在俄烏沖突后的認知一脈相承。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歐洲競爭力的未來》鮮明提出要將歐盟塑造成為科技革命的領導者、綠色轉型的帶路人,以及國際政治格局變化中的戰略自主者。可以說,這三個發展目標是當今時代的共識,也是世界各國努力追求的國家定位。
歐洲競爭力的變化是烏克蘭危機對國際格局影響的深刻折射。蘇聯解體30多年來,俄羅斯與西方在獨聯體地區的矛盾是結構性的,最終以軍事沖突的形式爆發。2022年以來俄烏沖突延宕升級,世界在動蕩變革中艱難向前,歐洲亦不例外。
烏克蘭危機究竟引發了國際格局的何種變化?
一、大國力量對比失衡,世界格局動蕩。“集體西方”實質形成,西方國家協同一致,北約、歐盟擴張。歐盟一體化已經延伸到各成員國在政治、軍事、安全和外交事務上的融合,北約日益成為一個不斷擴張、富有攻擊性的國際軍事集團,北約與歐盟的配合度大大提升。
二、歐亞國家熱點顯現,地區秩序分化。蘇聯解體后,由于俄羅斯發展模式缺乏吸引力,不能成為凝聚獨聯體國家的“經濟磁石”,獨聯體地區在地緣政治安全方面本就已開始分化。俄烏沖突后,這一態勢更加明顯,歐亞地區秩序出現動蕩分化乃至重組的前景不可避免。
三、陣營化地緣競爭加強。亞太地區是包括中國、美國、日本、俄羅斯、印度在內的世界主要大國的戰略利益交匯地,是世界經濟的中心,也是世界上依然保持冷戰結構的地區。美國高調實施“印太戰略”,企圖主導地區發展進程,組建遏制中國的包圍圈,保住美國的霸主地位。
四、世界軍備進程陡然加速,國際安全面臨挑戰。隨著俄羅斯與西方關系的惡化,大國地緣政治沖突風險加劇,各國集中精力防止沖突傷己,恐怖主義、極端主義勢力伺機而動,世界各國社會經濟的風險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烏克蘭危機引發的國際格局變化,特別是大國力量對比失衡和地緣政治競爭的加強,令歐洲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歐洲需要尋找新的穩定之錨,而中歐關系的健康發展可以成為這一穩定力量的重要來源。
首先,中歐之間沒有根本的利益沖突,也沒有地緣戰略矛盾,雙方的共同利益遠大于分歧。歐盟在新冠疫情、俄烏沖突、能源危機、美國產業補貼等多重因素打擊下,面臨安全形勢惡化、能源供應緊缺、資本產業外流等綜合治理難題,導致歐盟的整體實力相對下降,對外政策的塑造力面臨質疑,實現戰略自主面臨困境。中方堅持對歐友好合作取向,堅持中歐是伙伴不是對手、是機遇不是威脅的理念,致力于推動中歐關系健康發展,支持歐盟的戰略自主政策。
其次,中歐合作可以增強歐洲的供應鏈韌性和經濟安全。據中方統計,2023年雙方貿易額達7830億美元,雙向投資存量超過2500億美元。中歐班列累計開行突破10萬列,累計發送貨物超1100萬標箱,貨值超4200億美元。
再次,中歐在應對數字化轉型和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上擁有共同目標。雙方可以在清潔能源、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領域開展更高水平的合作,共同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為實現這一目標,中方將堅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致力于為歐盟各國企業提供開放、包容、透明的營商環境,共同維護中歐經貿合作大局。作為世界兩大經濟體,中歐關系對于雙方都具有天然的重要性。
最后,當今世界,各種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威脅彼此交織,國際政治秩序不穩定性上升,世界經濟發展不確定性增強,軍事安全和綜合安全風險凸顯。雙方應堅持相互尊重、獨立自主,加強國際協調合作。通過增強中歐關系的穩定性,歐洲可以更好地應對外部環境的挑戰,實現自身的發展目標,為動蕩變化的世界注入更多穩定性和確定性。
本文原文發表在中國日報國際版,原標題為 "Historical turning point for Europe"
出品: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責編:宋平 劉夏
編輯:張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