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過去幾十年來,在中國與阿拉伯國家的經濟關系中,主要是中國向阿拉伯國家單向投資,但近兩年形勢發生重大變化,中國成為阿拉伯資本的最新目的地,中阿雙向投資流量基本持平。這種變化不是暫時的策略調整,而是長期的戰略轉向。擺脫對石油的過度依賴和對美國的單一依賴,擁抱新興國家、新興產業和新興市場,是阿拉伯國家投資轉向的根源。
阿拉伯國家手中掌握大量資本,截至2022年,阿拉伯國家主權財富基金的規模達3.64萬億美元,占全球總額三分之一。全球十大主權財富基金中,阿拉伯國家占四席,分別是阿布扎比投資局(8530億美元)、科威特投資局(8030億美元)、沙特公共投資基金(7767億美元)和卡塔爾投資局(4750億美元)。
2020年以前,中國市場上難見阿拉伯資本的蹤影。2021年阿拉伯國家對華投資僅有1.1億美元,2022年新增10.5億美元,同比增長近10倍;2023年新增23億美元,同比增長兩倍多。每年20多億美元的新增投資,接近甚至超過了近年來中國對阿拉伯國家的投資規模。阿拉伯國家對華投資從無到有再到比肩中國對阿投資,僅僅用了三年時間。
阿拉伯國家對華投資現仍處于剛剛起步階段,并且起點非常低,幾乎是從零開始。全球主權財富基金數據平臺Global SWF的數據顯示,在阿拉伯國家主權財富基金2022年近890億美元投資中,有516億美元流向了歐洲和北美,只有1%-2%投向亞洲,主要是中國。
阿拉伯資本青睞中國市場,首要原因還是經濟上的互補性,互利共贏是其根本動力。分析近三年阿拉伯資本對華投資的流向,主要集中在兩個領域:一是與傳統能源相關的下游產業,二是新興科技產業。這兩個領域可謂是阿拉伯國家經濟轉型的雙引擎,缺一不可。
一方面,傳統能源及其相關產業是阿拉伯經濟改革的起點和基礎,政府要依靠石油美元為經濟改革注入源源不斷的資金。在這方面,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石油進口市場。在全球能源轉型的大背景下,歐美對石油的需求不斷下降,中國的需求則還在上升。中國一個國家從沙特進口的石油已經超過北美和歐洲從沙特進口的總量,石油市場的未來在中國。
在石油短缺時代,中國曾想方設法要鎖定石油供應。2004年中石化與沙特阿美、埃克森美孚等就福建煉化一體化項目簽約,就是為了鎖定沙特石油供應,這個項目被業界喻為“以市場換石油”的典型案例。
而在現今這個石油過剩時代,全球石油過剩產能高達500桶/日,沙特則千方百計要鎖定石油消費市場。2022年沙特阿美與中國企業聯手投資100億美元,興建遼寧盤錦大型煉油化工企業,沙特阿美提供最多21萬桶/日原油。2023年沙特阿美出資36億美元收購中國榮盛石化10%股份,沙特阿美供應48萬桶/日原油;同年沙特阿美宣布收購江蘇盛虹石化產業集團有限公司10%股份,收購山東裕龍石化有限公司10%股份。2024年初,沙特基礎工業公司與福建省能源石化集團公司合資興建石化綜合體,總投資64億美元。幾乎無一例外,這些投資的條件之一是購買沙特石油。同中國市場深度捆綁,為沙特石油尋找市場,是助力沙特“2030愿景”經濟改革的重大戰略舉措。
另一方面,經濟多元化、科技化是阿拉伯國家經濟改革的目標和終點。在這方面,中國作為最大的新興市場,擁有全球最大的新能源產能,在一些領域還擁有全球一流的技術。阿拉伯國家投資中國一級和二級市場上優秀的高科技、新能源企業,不僅為了獲取高額利潤,而且要把這些技術和產能帶回阿拉伯國家,推動國內的能源轉型和經濟多元化。
據初步統計,2023年阿布扎比投資局、科威特投資局、沙特公共投資基金、卡塔爾投資局等機構在華投資的項目已經超過20個,是40余家中國A股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東。這些投資主要集中在電動車、新能源、互聯網、半導體、人工智能、數字基礎設施、醫藥、高端設備制造等領域。
除了經濟考量外,因應近年來國際政治形勢的變化,也是阿拉伯資本登陸中國的重要動因。傳統上,海灣阿拉伯國家是美國的盟友,經濟上與美國深度融合,安全上高度依賴美國。但是,近十多年來美國實施中東戰略收縮,對中東的興趣大大下降,海灣國家與美國之間的矛盾不斷增多,互信越來越低。
2022年俄烏沖突后,美歐制裁俄羅斯,俄羅斯央行約3000億美元資產一夜之間被美歐凍結,這對阿拉伯產油國震動很大。同樣的事情未來也可能發生在阿拉伯國家身上,因此把雞蛋放在美國這一個籃子里顯然是不明智的。據美國“華盛頓近東研究所”2023年12月的民調,近70%阿拉伯民眾認為:美國越來越“靠不住”了,我們應當轉向中國與俄羅斯。
與此同時,當美歐資本因為政治原因退出中國市場時,阿拉伯國家與中國的政治關系卻蒸蒸日上,也帶動了阿拉伯資本進軍中國。
擺脫對石油的過度依賴,擺脫對美國的單一依賴,擁抱新興國家、新興產業和新興市場,是阿拉伯國家投資轉向的根源。這種戰略轉向未來會持續數十年,對華投資長期看好。
本文英文版發表在中國日報國際版,英文版標題為 "Long-term pivot to the East"
出品: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責編:宋平 劉夏
編輯:張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