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在全球面臨多重考驗的當下,國際治理體系亟需進行深刻改革。金磚國家摒棄了“零和”博弈的霸權邏輯,展現了發展中國家協同合作的巨大潛力。G20成為涵蓋全球主題的綜合性論壇,中、俄、印等新興國開始更深入地參與全球事務。通過這些平臺,全球南方國家正逐步構建更具包容性的國際秩序。
人類不僅面臨著氣候變化和干旱、洪水、酷暑、嚴寒等極端天氣的影響,還正在目睹一場涉及工農業生產、服務業結構調整、醫療和綠色技術發展、人工智能大量應用等社會各個領域的科技革命。與此同時,國際經濟結構正深刻變化,以中國、印度等亞洲國家為代表的全球南方國家大步前進,非洲國家經濟正在復蘇,拉丁美洲國家也正調整經濟結構。以上變化都對改變世界政治秩序影響深遠,凸顯了國際治理在現狀基礎上進行深入改革的必要性。
在這種形勢下,我們必須關注當前國際秩序中存在的結構性矛盾。現行國際機制的建立正是伴隨著二戰后美國霸權的形成過程。按照美國的說法,當今的國際秩序是“以規則為基礎”的,而這些規則,如經濟自由主義和選舉競爭制度等,理應具有普適性。然而,美國目前的國內政策與其在國際舞臺的言論自相矛盾。美國的行為非但沒有穩定國際體系,反而讓國際體系岌岌可危。俄烏沖突和巴以沖突持續不斷,美國政府難辭其咎。
相比之下,中國則已經成為了聯合國安理會“斡旋者”和公平規則倡導者。中國政府在促進伊朗和沙特阿拉伯和解方面發揮了突出作用,并積極尋求解決巴以沖突的方法。去年11月20日,中國外長王毅在北京會見阿拉伯和伊斯蘭國家外長代表團,凸顯了中國在國際關系中的新角色。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月1日,沙特、埃及、阿聯酋、埃塞俄比亞和伊朗正式加入了金磚國家。盡管阿根廷新政府拒絕加入,但此次擴員仍讓金磚國家的文化和政治更加多元化,也讓成員國在政治、能源和金融領域實現了優勢互補。最后,需要強調的是,埃及和沙特等國與美國軍事聯系緊密,這表明金磚擴員并不針對任何特定國家,而是摒棄了“零和”博弈的霸權邏輯,展現了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協同合作的巨大潛力。
二十國集團(G20)是另一個體現全球南方國家發揮著更重要國際作用的典型例證。G20創建于20世紀90年代金融危機期間,旨在為世界最大經濟體的財長和央行行長提供討論經濟和貨幣問題的平臺。然而在當時,重大的國際決策仍只能由發達國家組成的七國集團(G7,包括美國、德國、日本、英國、法國、意大利、加拿大)商討制定。直到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世界經濟蕭條,民生凋敝,G20會議首次升級為領導人峰會,并于當年11月在美國華盛頓召開。此后,由于國際合作受阻,G20成為一個涵蓋全球主題的綜合性論壇,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南非、土耳其和印度尼西亞等國開始更深入地參與全球事務。此外,G20峰會還根據發展中國家的需求,納入了消除貧困、饑餓、森林保護、農業發展和工業現代化等新興議題。
自2011年以來,G20峰會每年舉行一次,今年的G20峰會將于今年11月18日和19日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作為峰會前的預熱,各個委員會還將舉行數十場會議,涵蓋農業、數字經濟、能源轉型、衛生健康、發展、旅游、災害防范、教育、就業、氣候和環境保護、反腐、文化、貿易和投資、婦女權利、研究和創新等多個領域。
本次G20峰會的口號是“構建公正的世界和可持續的地球”,充分體現了盧拉政府提出的兩個優先事項:一是消除饑餓和貧困——這也是全球南方國家共同面對的基本問題之一;二是構建可持續經濟,即在保護環境的同時保證當地居民的生活條件。在巴西擔任G20輪值主席國期間,另一個議題是推動全球治理民主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等多邊金融機構應優先考慮發展中國家的需求,特別是在基礎設施方面,并研究如何重新談判困難國家的債務問題。
最后,必須強調的是,我們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目前,國際機構履行保障民眾安全與福祉、確保環境可持續發展等職責已成大勢所趨。全球南方國家正堅定地一步步構建更具包容性的國際秩序,世界各國都能為共同利益貢獻力量。
本文原文發表在中國日報國際版,原標題為 "Greater Say"
出品: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責編:宋平 辛欣
編輯:張釗
實習生秦可、陳語石亦有貢獻
本文為中國觀察智庫獨家約稿,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