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近年來中歐關系的不確定、不穩定性上升,是由于雙方對格局變化認知的出發點和結論存在差異,客觀上形成競爭態勢,各自政治政策傾向出現明顯變化。中歐需要本著與時俱進、務實合作的精神排除各種干擾因素,在世界多極化大趨勢下尋求共識,加強合作,探索更合理、可持續的相處模式并付諸實踐。
前國際格局加速演進、變亂交織,但世界多極化的前景也愈發清晰。作為變局的重要組成部分,中歐關系也正經歷復雜變化。尤其是在新冠疫情及俄烏沖突等因素的影響下,歐方在對華認知、政策邏輯及相處模式上正進行廣泛討論并出現調整趨向,中歐關系的不確定和不穩定性有所上升。
在此背景下,中歐雙方急需通過各層級、各領域的對話和交流,因應形勢變化并更新思路,找到面向未來的相處之道。
要找到既能適應變化,又能維護穩定的中歐相處之道,首要任務是在大變局的背景下全面認識雙方矛盾和差異的根源,準確判斷歐方調整對華思維及政策邏輯的動機。
中歐關系出現變化的首要原因是雙方對格局變化認知的出發點不同,結論也有差異。
歐方從現存國際秩序的主導者立場出發,對格局的演變方向有更多疑慮和悲觀情緒,將自己界定為集“全球化的失意者”“不公平競爭和大國博弈的受害者”等于一身的被動方。中方則從維護自身發展權利并改良現有國際秩序入手,不僅塑造全新、負責任的國際形象,還通過實施“一帶一路”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具體行動來體現主動性。
其次,中歐都以“強起來”作為應對變局、維護利益的主要方向,客觀上形成一定的競爭態勢。中國提出要在實現相對富裕的基礎上,建設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完成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階段性發展目標。歐方也開始尋求“做大做強”,并加速實現從貿易體、經濟體向“地緣政治行為體”的轉型發展。在此背景下,歐方的對華政策思維正由此前的“以經帶政”和“柔性促變”轉變為“以政制經”和“剛性防御”。
最后,中歐各自的政治和政策傾向有較明顯變化,導致在相處模式上出現差異和矛盾。
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政治多極化曲折發展,各國為應對變局,不同程度地奉行內政優先原則,外交、經貿服務于內政的導向明確,其結果是中歐在各領域的摩擦和矛盾增多,在互動中達成妥協的空間縮小。
近一段時間以來,歐方不斷強化地緣政治邏輯,通過將“軟實力硬化”和提升戰略博弈能力來構建攻防體系,有針對性地出臺各種政策工具并付諸實施,謀求在對華關系中贏得優勢并占得先機。而中方不能坐視自身利益受損,也不斷采取各種反制措施對歐方行為加以遏止。
著眼于中歐關系發展的歷史經驗、強大的經濟共生關系,以及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共同責任,雙方需要本著與時俱進、務實合作的精神排除各種干擾因素,勇于探索相處之道并善于將其付諸實踐。
從2022年下半年達成重啟實體交流、維護關系穩定的共識,到2023年持續不斷地對話交流,中歐關系實現了企穩回升,不僅再次體現了其內生動力和強大韌性,也給明確并把握未來中歐關系的相處之道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首先,中歐需要就世界格局多極化的發展方向、各自角色定位,及建設多極化趨勢下的國際新規則進行深入探討并尋求共識。
盡管仍有些不情愿,越來越多的歐洲國家開始認識到世界多極化的現實性與必然性,但仍需擺脫所謂“失落情緒”,順應大勢所趨,和中方一道去積極應對多極化世界可能提出的各種問題和挑戰。
中歐都是多邊主義的積極倡導者和維護者,在將“真正的多邊主義”落實為駕馭多極化格局的有力有效規則上,具有廣泛的對話和合作空間。
其次,中歐需要在格局發生深刻變化、人類發展處于十字路口的關鍵節點上,對雙邊關系的戰略性和全面性,以及合作共處的原則進行再確認。作為“兩大市場、兩大力量和兩大文明”,中歐關系的穩定發展對維護全球戰略穩定具有與日俱增、難以替代的重要性,只要中歐相向而行,“新冷戰”就缺乏集團對抗的基礎,人類社會就不會重蹈覆轍。中歐既有的涵蓋政治共識、經貿合作、人文和社會交流領域的共同利益是雙方共同努力的成果,值得珍惜,并且只有通過持續合作和拓展共識,才能加以切實維護。
最后,中歐應在合作共處原則下不斷優化政策環境、穩固并推進合作,同時要有效管控分歧,為應對變局并面向未來找到更合理、更可持續的相處模式。面對中歐關系的復雜局面,中歐雙方需要努力的基本方向是盡力爭取重回合作為主的軌道,避免競爭因素不斷上升甚至走向對抗博弈的局面。這不僅需要雙方通過加強交流來抑制消極認知,也需要通過建立危機和分歧管理系統來更新互動模式。只有不斷積累互信才能達成并鞏固共識。要將增進共同利益和管控競爭分歧放在同樣重要的位置,管控分歧本身就是增進共同利益的必要手段。同時,為確保政治共識和不斷積累互信,雙方應充分開展預防性外交,暢通溝通渠道,減少互動中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