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過去幾十年來,亞太地區在人類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但環境退化、氣候變化,以及持續存在的社會經濟差距等因素仍令該地區數百萬人民的生活不穩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最近發布報告指出,各國應調整經濟發展方針,納入人類發展和綠色發展的考量。報告建議,應確保經濟增長與應對氣候變化路徑一致;經濟政策要以人為本,讓人民有更多選擇和安全保障;要最大限度發揮國內市場潛力,加強對外競爭力。
過去幾十年來,亞太地區在人類發展方面取得的進展引領全球。15億人擺脫了極端貧困,其中僅中國就有7.7億人脫貧,這組數據令人矚目。這一進展使許多人得以享有更高的收入、更完善的醫療資源和教育資源。
但是,環境退化、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流失以及持續存在的社會經濟差距也讓這些進展舉步維艱。亞太地區仍有數以百萬計的人過著不穩定的生活,深陷不平等之中,許多國家在人類發展方面的進展幾近停滯。
當下,亞太地區面臨著雙重挑戰——既要實現經濟的加速增長,又要在經濟增長同時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續性。這意味著決策者要做出有分量且大膽的決定,轉向新的增長路徑。在這個動蕩的時代,當全球化的新格局與激烈的人口和技術變革相結合,對既定的增長和創造就業動能產生巨大阻力時,變革迫在眉睫。
如何重新調整增長戰略是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最新發布的《2024年區域人類發展報告——創造我們的未來:亞太地區人類發展新方向》 中的核心問題之一。該報告指出,各國在重新調整經濟發展方針時,應納入人類發展和綠色發展的考量,并提出了三項核心建議。
首先,確保經濟增長與應對氣候變化的路徑一致。科學證明,我們不能對立地看待二者之間的關系。亞太地區的碳排放量從1990年占全球總量的23%增至2022年的48%,這反映出亞太地區對碳密集型產業的依賴。我們迫切需要向碳中和、適應氣候變化的模式轉型。中國可以利用其在可再生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和綠色發展方面的專業知識推動這一轉型,促進經濟增長和創造就業機會。將生物多樣性保護再次置于核心位置。亞太地區“正確的增長方式”必須考慮生物多樣性,遵守《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中的倡議,以應對經濟增長發展道路上對生物多樣性造成的嚴重破壞。
其次,經濟增長政策需要以人為本,讓人民有更多選擇和安全保障。亞太地區需要解決持續存在的結構性排斥問題——有8億婦女被排除在勞動力之外,13億人沒有正式工作,靠打零工為生。各國必須將提供優質教育與醫療服務列入優先事項,推動社會保障,以適應不斷變化的需求,增進糧食與能源安全,確保所有人的生活福祉得到改善。
報告指出,這些舉措將幫助人類發展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以此建立更強的韌性。我們注意到,結構性排斥已經嚴重損害了亞太地區人民在經濟社會各領域的生計機會和權利。如果把重點專注于推動婦女平等上,到2025年,亞太地區的年GDP將增加4.5萬億美元,而將殘障人士納入正式就業則可將GDP提高1%-7%。
最后,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國內市場潛力,加強對外競爭力。亞太地區以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戰略仍然可行,但考慮到當前的不利因素,需更加注重為快速增長的國際市場中的消費者提供服務,并建立競爭力,以在價值鏈收入和就業中占據更大份額。中國經驗表明,投資未來勞動力的技能提升與創新始終具有重要性。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亞太地區《2024年區域人類發展報告》指出,若加快這一投資進程,到2030年,這些投資可以為創造1.98萬億美元的GDP增量。國內市場一體化與地方市場專業化也能在國內市場產生更多紅利。
在亞太地區,我們需要將更多精力放在上述建議的落實上——換句話說,要讓變革發生。將這些想法轉化為實際行動,需要主動和有遠見的領導力,快速適應和重新分配資源以支持新的政策和項目;同時,廣泛傾聽群眾意見以建立共識;還要利用包括財政工具在內的一切可行方法,激勵必要的調整或制定新政策。
我們相信,亞太地區能夠再次引領新趨勢,在人類發展的道路上不斷前進。基于人類發展需求的經濟增長將成為亞太地區未來敘事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造福今世后代的進步動力。
本文英文版標題為 "Rethinking growth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責編 | 宋平 欒瑞英
編輯 | 張釗
實習生旦增卓瑪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