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于10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上合組織前秘書長諾羅夫日前為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獨家撰文表示,“一帶一路”合作是雙贏合作,在中亞地區成果顯著。隨著中亞在國際地緣政治經濟中的地位上升,地區國家日益要求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開展全方位的國際合作,促進地區和平穩定與可持續發展。當前中美關系的緊張不利于開展合作,美方應摒棄“遏制”思維,重回合作軌道,共同應對人類面臨的多重挑戰。
十年來,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加強了歐亞地區的貿易和文化聯系,“一帶一路”國家的人民從貿易往來和文化融合中受益匪淺。
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關鍵詞,中國領導人將互聯互通與經濟發展聯系起來,進而與安全穩定聯系在一起。
“一帶一路”的合作模式可以被描述為雙贏。“一帶一路”的大部分基礎設施有助于將中國商品運往新興市場,相反地,也為這些國家向中國市場出口提供了便利。此外,這些基礎設施還為當地企業開展各類業務提供了解決方案。這對中國同樣是有利的,因為隨著鄰國的經濟增長,它們與中國的貿易額也在增加。
2013年至2022年,中國與“一帶一路”參與國之間的進出口總額累計達19.1萬億美元,雙向投資累計達3800億美元,其中中國對外投資2400億美元。根據世界銀行2019年的一份報告,“一帶一路”交通項目全面實施后,可以使全球貿易增長1.7%至6.2%,使全球實際收入增加0.7%至2.9%。
2019年,中國宣布要開展開放、綠色、清潔的“一帶一路”建設。中國取消了在孟加拉國新建煤炭項目,在2020年“一帶一路”能源項目投資中,可再生能源占比首次超過化石能源,這些都是令人鼓舞的跡象,有助于應對人類面臨的綠色低碳發展、衛生合作、全球減貧等共同挑戰。
中國正在重新思考實施“一帶一路”倡議的方式,優先考慮疫后復蘇情況、債務可持續性和數字化轉型。中國還積極發展公私合作伙伴關系,加強與多邊開發銀行的合作。中國還正在探索新的融資機制,如綠色債券和股權投資,以實現資金來源多樣化,降低中國貸款機構和貸款者的金融風險。
在今年5月簽署的《中國-中亞峰會西安宣言》中,與會各方強調要鞏固中亞作為歐亞大陸交通樞紐的重要地位。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與中亞五國加強合作,促進區域發展,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2022年,中國與中亞五國貿易額達702億美元,是30年前的100多倍。
通過“一帶一路”倡議,中國現在是、將來也會是中亞地區最大的投資國。中國與中亞國家的互動加強是一個長期現象,也是該地區經濟發展的一個轉折點。在中國援助下實施的項目是互利共贏的,有助于提高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為加快地區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中國與中亞國家的關系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堅實的社會基礎。與此同時,世界正在經歷快速的變革。中亞地處歐亞地區的中心位置,是東西、南北交通的十字路口,在這些地區之間的交流融通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上合組織成員國認識到中亞在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中日益重要,認為中亞地區是該組織的核心,支持成員國為實現和平、繁榮和可持續發展所作的努力。
同時,中亞同中國、美國、德國、歐盟等方舉行“中亞+”模式會議,這些機制的創建標志著該地區正轉變為現代世界重要地緣政治中心之一。
中亞國家是國際關系中的獨立主體,主張中亞應成為創造空間,而不應成為地緣政治對抗的舞臺。面對國際關系中日益增多的對抗和不可預測性,中亞國家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需要相互支持來共同應對安全風險,在國家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問題上亮明原則立場。
對中亞而言,在“一帶一路”框架下與中國合作的主要目標是維護持久和平與安全,實現可持續發展與繁榮。與此同時,加強中亞與中國多方面的密切合作,也有助于提升中歐多邊關系和包容性,促進歐亞地區的和平、穩定和可持續發展。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投資國和主要經濟體之一,與中國的全面互動是中亞國家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長期動力。
關于作者:弗拉基米爾·諾羅夫(Vladimir Norov),系上海合作組織前秘書長,中亞國際研究所前所長
(弗拉基米爾·諾羅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