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今年上半年,“一帶一路”倡議綠色轉型趨勢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明顯,同時變得更具戰略性,凸顯了中國企業在整個清潔能源供應鏈的投入。綠色“一帶一路”契合中國將自己定位為應對氣候變化和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全球領導者的追求,為更清潔、更環保的增長提供了機會,也突出了國際合作和嚴格環境治理的必要性。
2023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里程碑。截至2023年,“一帶一路”倡議在倡導綠色發展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
復旦大學泛海國際金融學院綠色金融與發展中心最近的一項研究指出,過去六個月中,“一帶一路”倡議做出了自2013年提出以來最具環保意識的決定,其項目轉向可持續發展的趨勢明顯,包括投資水電項目、太陽能園區和風力發電場等。
津巴布韋就是受益于中國綠色能源轉型的國家之一:2021年,該國一座燃煤發電廠建設項目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中國企業將在該國建設一座立1千兆瓦漂浮光伏電站,大力發展綠色能源。2023年或成“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綠色轉型和發展的巔峰之年。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2023年上半年,“一帶一路”倡議下的金融和投資大幅增長,戰略投資也明顯增加,這意味著國際投資已不再局限于基建項目。
其中一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增長點是金屬和采礦業,中國在這方面的投資大幅增長,如鋰等與綠色轉型尤其相關的礦產和金屬,可為下一代電動汽車電池和可再生能源儲存提供動力。金屬和采礦業綠色轉型的實例包括海南礦業收購馬里鋰礦的一部分——科達爾礦業公司、沙特阿拉伯銅礦加工廠協議,以及津巴布韋鋰礦加工廠投產。
然而,“一帶一路”倡議的綠色轉型不僅僅是利他主義,它還反映出中國將自身定位為應對氣候變化和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全球領導者。此外,這一轉變也與全球經濟“去碳化”的趨勢和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相輔相成。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各國國情千差萬別,項目類型各有不同,在其中踐行綠色發展實屬不易,尤其是對采礦和礦物加工業而言更是如此,相關項目往往會對環境和社會造成負面影響。國際上嚴格的環境標準、強有力的境外投資監管機制,以及對社會影響的審慎考慮,都對綠色轉型有著積極影響。
“一帶一路”倡議如今已有140多個國家參與其中。開發綠色能源、推動綠色發展的努力或將產生連鎖反應,助力清潔能源開發,促進綠色技術創新,并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貢獻力量,真正實現人類、環境和經濟發展“三贏”。
因此,“一帶一路”倡議綠色轉型的成功有賴于公開透明、精誠合作以及當地社區的積極參與。政府、非政府組織和私營部門實體等國際合作伙伴的參與可以促進知識共享,提升環境保護標準,并促進對綠色議程的更廣泛承諾。
總之,“一帶一路”倡議的綠色轉型標志著全球發展的新方向,即發展需以環境可持續性為核心。這為更加清潔綠色的發展提供了機遇,但也凸顯了國際合作和嚴格環境治理的必要性。隨著我們更加深入地走進21世紀,綠色“一帶一路”倡議可以作為一個試驗案例,檢驗我們如何在全球范圍內將經濟發展與環境可持續性真正結合起來。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本文為中國觀察智庫獨家約稿,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本文原標題為 "Cleaner, greener growth"
責編:宋平 劉夏
編輯:張釗
實習生秦可、秦迦勒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