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隨著供應鏈全球化、電子商務普及、金融交易全球化快速發展,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超出了美國的控制能力。為應對中國的崛起,美西方逐漸放棄了過去長期堅持的自由主義經濟原則,轉而重拾產業政策和保護主義措施。美國還施壓歐洲盟友對華強硬,但一些務實的歐洲企業仍希望加強對華經貿聯系。世界各國之間的相互依賴已經形成,只有繼續維護這種互惠互利的關系才能推動全球進步。
在今年6月底舉行的歐盟峰會上,一個主要議題是多角度評估對華關系及未來戰略。然而,由于地緣政治和世界經濟格局的劇變,對華關系并未成為歐盟峰會的中心議題。兩周后,北約峰會召開,與會國重點討論了瑞典加入北約和俄烏沖突兩大問題。
如今,俄烏沖突已不僅是兩個鄰國間的沖突。它不僅對世界經濟造成了影響,還事關地緣政治力量關系的變化、世界格局重新調整的速度、區域能否和平發展等。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5月31日,各國向烏克蘭提供的援助總額約為1800億美元,僅美國就提供了超750億美元的援助,其中約61%為軍事援助。
過去20年間,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供應鏈全球化、電子商務普及、金融交易全球化的速度之快令人始料未及。這超出了美國的控制——或者說,很多時候美國即使有心干預卻也無能為力。例如,隨著跨境金融交易的出現,相關法規仍停留在國家層面,未能順應形勢發展,導致了2008-2009年經濟危機的爆發。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支新生力量開始崛起——那就是中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與此同時,歐盟作為一個“實體”,卻出于種種原因無法勝任“實體”這一角色。而中國由于在上世紀90年代實行了符合國情的經濟決策和改革,實現了20年的穩步發展,到2010年,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不容忽視的是,美西方跨國公司為提升利潤,在擴張規模時將部分或全部生產外包給中國。歸根結底,各國在服務、貿易領域已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關系,這一點不容置疑。
數十年來,美國、歐盟及西方一些國際組織一直致力于加強自由國際貿易體系。然而,中國的經濟發展卻激起了西方國家的保護主義思潮,西方越來開始重新拾起傳統的產業政策。正所謂“做出行動總會引起反應”,但在許多情況下,“反應”總會超出必要或合理范疇。比如,在受到中國的“刺激”后,美國幾乎立即采取行動,出臺了大量激勵政策,支持高科技企業在美生產;而歐盟則出臺了覆蓋領域相互重疊的一系列框架計劃,通過其繁冗復雜的官僚體系推進實施。近年來,“積極的產業政策”重回西方世界的經濟政策話語體系,這種180度的轉變可能會重塑歐盟的經濟環境。
在當前紛繁復雜、不確定性較高的地緣政治形勢下,美國仍希望持續對歐盟及其成員國施壓,這在政治和經濟兩個層面引發了不同后果。政治聲明和決議往往只是權宜之計,目的是為了體現國內“政治正確”,為執政者贏得短暫的政治優勢。而與之相對的是,企業的經濟決策往往更加理性,著眼于長期可以實現的經濟利益。
圖片來源:新華社
因此我們看到,德國總理朔爾茨在歐盟峰會后表示:“中國和歐盟在某些問題上立場不同,例如人權。雙邊談判時不能將這些問題棄之不顧,這一點很重要。”然而與此同時,一些德國大公司已經決定在中國加大投資,新建工廠和生產線,比如巴斯夫近期關閉了在德國的數家工廠,轉而斥資百億美元在廣東湛江新建在華第二個一體化基地。
最后,鐵路將中國與歐洲連接起來,歐盟成員國從中受益匪淺。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數據顯示,今年1至6月,中歐班列累計開行8641列,發送貨物93.6萬標箱,同比分別增長16%和30%。
匈牙利外長西雅爾多今年參加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期間接受采訪時表示:無論是“脫鉤”還是“去風險化”,對歐洲而言都等同于“經濟自殺”。歐盟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中歐貿易額約為8560億歐元,占歐盟對外貿易總額的15.3%。
各國之間有必要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保持貿易關系,只有這樣才能推動全球向前進步,為我們每一個人的積極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本文為中國觀察智庫獨家約稿,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本文原標題為 "For win-win results"
責編 | 宋平 欒瑞英
編輯 | 張釗
實習生秦可、楊恒瑞、田欣鷺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