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當前全球非傳統安全挑戰頻發,美西方過度擴展“安全”概念、追求單方面安全,不但對他國利益造成損害,還迫使他國采取措施維護非傳統安全,導致國家間競爭的升級和擴散。為協力減少全球性安全風險,各國應尊重他國基于國情的安全訴求,通過開展大國對話,圍繞中國、美西方與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安全問題展開建設性交流,降低全球性安全風險。
“泛安全化”現象正對當前的國際局勢帶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在歐盟夏季峰會和七國集團峰會上,美西方多次提及對華“去風險”。部分西方國家以所謂“去風險”為名,在市場準入和供應鏈方面收緊對華限制。就在近期,美國、荷蘭強化對華出口管制,美國持續收緊對部分中國網絡企業的審查和禁令,少數美國議員還提出專門針對“敵對”國家科技公司的“限制法案”。
盡管美西方多國領導人認識到對華“脫鉤”不符合雙方利益,但仍意圖壟斷對“安全”的規則定義權,借“去風險”繼續對華經濟霸凌。事實上,安全的前提是溝通,西方國家應放下對抗思維,以協商對話和塑造共識為基礎開展對華外交。
當前全球非傳統安全挑戰頻發,數字空間等新生領域對國家管理形成挑戰,擴展對傳統安全概念的定義、泛化安全概念是歷史必然趨勢。但是,全球化時代國家間存在高度利益糾纏,過度擴展單邊安全概念、追求單方面安全,意味著政府對自發形成的社會經濟活動進行介入,必然對其他利益相關方,尤其是其他國家帶來損害。安全概念的泛化也迫使他國采取措施維護非傳統安全,導致國家間競爭的升級和擴散。因此,各國需進行協商,以確保安全措施不致越界。此外,新生的全球性安全威脅往往無法通過排他性小圈子加以根治,大國普遍參與的國際協作是降低全球性安全風險的前提。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盡管各國有著普遍的泛安全訴求,但由于各國在國情、戰略目標和價值觀方面存在差異,難以采用一套普適性的國際安全標準。例如,在數字經濟領域,發展中國家往往是國際資本和虛擬服務的單向接受方,在貿易關系中處于劣勢位置,在數字領域監管經驗、技術方面,發展中國家也落后于發達國家,面臨的安全風險較高。
因此,盡管發達國家強調數字監管的透明度、支持數字經濟的便利化和開放化,發展中國家往往需要對數字經濟活動進行更多、更廣的監管。簡單的“對等標準”無視國情,將發展中國家置于不利地位。為了協力減少全球性安全風險,各國應尊重他國基于國情的安全訴求,通過談判確定各方接受的行為準則,以及各國建設安全體系的路線圖。
當前,美西方面臨一系列外部安全挑戰,但在解決措施上傾向于基于意識形態偏見的單邊對抗,而非雙多邊溝通。在對華貿易問題上,美國采取單方面評估調整和小多邊主義磋商兩種方式來“降低供應鏈脆弱性”,側重于通過七國集團等小多邊組織制定規則,并通過設立“印太經濟框架”等將中國排除在外的新機制推廣規則。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盡管當前美西方領導人避免使用“脫鉤”等對抗性概念,轉而強調“去風險”,但其對安全風險的定義仍然具有較強的獨斷色彩。而另一方面,對于中國近期安全立法,例如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間諜法》,部分美西方政府反批判中國“泛安全化”,炒作政策背后的“政治意義”。對于中國對美光公司產品的安全審查,包括參議院多數黨領袖舒默在內的美國政客聲稱“不可接受”。可見在供應鏈等安全問題上,部分發達國家追求的是單方面的安全,甚至濫用經濟工具打擊他國企業,以達到所謂“安全”。僅在2022年,美國財政部發起的制裁數量凈增長超過2200起,同比增幅近20%。這些單邊“安全”措施擾亂國際經濟活動秩序,損害了其他國家的利益,而且在西方國家中也帶來高通貨膨脹、供應短缺等后果。此外,單邊“安全”措施加劇了大國對抗,削弱了國際社會協調解決全球性問題的能力。
部分西方戰略家認為中美存在意識形態差異,“缺乏對話基礎”,并以此為構建小多邊主義圈子、淡化對華接觸辯護。例如,對拜登政府產生深刻影響的《如何讓美國外交政策更好服務于中產階級》一文強調價值觀外交的正確性,并認為美國應將與盟國的合作置于優先地位。但是,大國對話是減少誤判、管控風險的前提,而不會增加誤判與風險。在冷戰時期,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盡管競爭激烈,但仍就核風險問題進行了長期談判,一度建立了雙方認可的常態互查機制。盡管由于政治風波,這種對話多次中斷,卻為兩國避免沖突升級起到重要作用,在數十年間保證了美蘇與其他國家的核安全。
圖片來源:新華社
當前中美、中歐對話仍然面臨重重阻力,例如,今年2月部分美國鷹派政客抹黑中國無人氣象飛艇進行“間諜活動”,導致布林肯國務卿訪華計劃推遲。但自2022年起,德、法、美等多國高官先后訪華并舉行高層對話,朝著溝通管控安全風險的正確方向邁出了重要步伐。美西方應避免對話時呼吁理性、回國后煽動對抗的“兩面人”做法,減少對所謂“中國威脅”的炒作,與中方一道探索建立常態化的安全對話機制。
當前的多種國際不穩定因素,尤其是俄烏沖突和供應鏈動蕩,都與部分國家片面追求“絕對安全”、重對抗輕協商有關。部分西方政客鼓吹的“安全威脅”事實上已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其“去風險”措施實質上害人害己。美西方應認識到對華“脫鉤”論的危害,盡早看清“泛安全化”的負面影響,在高層對話的基礎上,圍繞中國、美西方與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安全問題展開建設性交流。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本文英文版標題為 "Overemphasizing security"
責編 | 宋平 劉夏
編輯 | 張釗
實習生莊舒涵、何若溪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