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受中美博弈加劇、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中國周邊安全形勢呈現惡化態勢。其中,美國實施“印太戰略”,在地區層面加大對華全面戰略競爭是主要影響因素。對此,中國提出全球發展倡議與全球安全倡議,妥善處理發展與安全問題,在穩定區域合作基本盤的同時,加快處理南海問題,與周邊國家共同應對非傳統安全挑戰,確保繼續聚焦經濟合作,穩定周邊環境。
當前美國加大對華戰略競爭,令中國周邊安全環境惡化。
首先,強化盟伴體系,以陣營化方式實施對華競爭戰略。在“印太戰略”推進過程中,美日、美澳同盟發揮著南北“雙錨”的作用,美日澳、美日韓等小三邊機制得以加強,而美日印澳“四邊機制”(QUAD)作為“印太戰略”的核心機制,在深化安全合作的同時,將對話議程拓展至海上安全、經濟安全、公共衛生安全、氣候、關鍵和新興技術、網絡安全等諸多領域。同時,QUAD還將擴容對象瞄準韓國、越南、印尼等國,試圖構建更廣泛的“統一陣線”。
俄烏沖突爆發后,美國加速北約“印太化”與印太“北約化”進程。在2022年6月的香格里拉對話會議上,英法等歐洲多國防長表示將更多介入“印太”事務。而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四國領導人則首次受邀參加北約峰會,以此“開啟北約與亞太伙伴擴大合作的路線圖,確保更密切的政治磋商和就共同感興趣的問題合作”。
其次,炒作臺海、南海問題,“合法化”其軍事存在,推高地區軍事沖突風險。美國始終將海上安全作為重要“抓手”,近兩三年來更是大幅加強東海、南海、臺海的軍事聯動,以此推動英國與北約力量向亞太延伸,使域內外盟國、伙伴之間相互連接。俄烏沖突爆發后,美國與日澳等國頻頻操縱國際輿情,炒作“今日烏克蘭、明日臺灣”論調,試圖通過恫嚇使更多國家“結伴入盟”。
在臺海問題上,美國“以臺制華”的挑釁行為導致局勢顯著升溫,尤其是2022年8月美國國會眾議長佩洛西竄訪中國臺灣地區,美軍同時高頻率在臺海、南海地區進行活動,提升所謂“軍事威懾力”,使得臺海危機大有一觸即發之勢,引發地區各國高度關注。
最后,圍繞“海域態勢感知”,美國推進盟伴體系的安全合作。2022年以來,拜登政府利用一系列地區機制推進與盟伴國家的“海域態勢感知”能力建設。5月,“四邊機制”峰會提出建立“印太海洋態勢感知伙伴關系”。同月,東盟-美國特別峰會舉行并發表聯合聲明,強調美國將繼續幫助東盟國家加強海域態勢感知能力建設。6月,美國與澳大利亞、日本、新西蘭、英國成立“藍色太平洋伙伴”,表示將“通過提高各國海域態勢感知、應對氣候變化的韌性、增強保護海上邊界利益的能力,確保各國獨立和主權”。
通過這些密集操作,美國試圖實現“海域態勢感知”對“印太”地區的全覆蓋,提升各盟國和伙伴的海域監控能力。其真實目的是以此重點跟蹤與監視中國的艦只活動,使中國的海上行動透明化,從而維護美國絕對的海洋霸權。
在中國外交中,周邊是首要,大國是關鍵。美國加大推進“印太戰略”,使中美在中國周邊事務中形成交鋒之勢,這意味著周邊成為中國外交“首要”與“關鍵”的交匯點。對此,中共二十大報告指出,要繼續堅持親誠惠容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深化同周邊國家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從實踐來看,推動全球發展倡議與全球安全倡議在周邊地區首先落地,較為成功地應對了美國的遏華態勢。
首先,與地區國家共同推進經濟合作,確保地區議程聚焦發展,而不被軍事對抗所取代。2022年初,在中國東盟的共同推動下,《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正式生效實施,同年,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總額再創新高。更具長遠影響的是,中國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開始落實并得到周邊國家的積極回應。越南、老撾、柬埔寨、印尼等國在對華雙邊文件中均明確表示支“全球發展倡議。在實踐中,中國與周邊國家加強在綠色發展、數字經濟、農業、公共衛生和藍色經濟等領域的合作,這既回應了本地區發展的迫切之需,也是適應當前地區與全球經濟發展新趨勢的重要舉措,從而夯實了雙方的合作領域和利益融合。
本文英文版標題為 "At a crossroads"
責編 | 宋平 辛欣
編輯 | 張釗 李曉云
實習生韓婧伊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