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當前全球糧食系統本就存在不公平、不充分、效率低下等問題,最近爆發的俄烏沖突更是加劇了糧食危機,其中小農和貧困人口等弱勢群體將遭受最嚴重的影響。為促進糧食系統轉型,確保農村人口從中受益,應大力支持本地食品企業,加大農業系統投融資,以創造就業,提高小農生產率和利潤率。
全球糧食系統亟需重大變革。目前,全球約十分之一的人口,也就是近8億人處于饑餓之中;還有約三分之一的人口面臨糧食安全問題;與此同時,肥胖及營養不良問題也在加速惡化。
全球糧食系統存在不公平、不充分以及效率低下等問題。我們所吃的食物,大部分是由處在糧食不安全或饑餓狀態的農民生產的。許多農民都是擁有耕地面積不足兩公頃的小農,他們辛苦勞作,用不到11%的全球農田面積供給了全球食物熱量總消耗的三分之一。此外,糧食系統產生的碳排放量超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一。
世界上相當一部分糧食由小農、農業工人和農業企業負責生產、加工和分配,但他們中的許多人卻無法過上體面的生活,也吃不上、買不起有營養的飲食。根據最新估計,由于貧困和收入不均,全世界有多達30億人無法獲得充足、健康的食物。
圖片來源:東方IC
盡管全球經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增長,但是,包括食品的生產、加工、零售、配送和消費等環節在內的糧食系統,卻不能完全保證讓生產者收入增加,讓消費者營養健康,也不能保證讓世界免受經濟動蕩或危機事件的影響。
事實上,正如我們所見,糧食系統可能正受到全球疫情或地緣政治的深刻影響。
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區域和國際貿易的正常秩序,不同程度地打擊了所有經濟部門的供應鏈和需求市場。盡管事實證明,在疫情面前,農業部門比其他經濟部門的韌性更強,但發展中國家的糧食系統還是遭受了重大打擊。
地緣政治,如俄烏沖突,也極大影響著全球糧食系統的運行。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的數據顯示,俄羅斯和烏克蘭出口的糧食所含熱量占全球總量的12%。因此對于糧食依賴進口的國家來說,糧食系統危機可能會比新冠疫情的影響來得更早,或隨烏克蘭沖突不斷升級而加劇。糧食危機的影響已經在東歐和北非部分地區出現,并正向非洲之角等世界上最脆弱的地區蔓延。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中國長期保持著相對較高的糧食自給和儲備水平,但也很難完全不受這場糧食危機影響。烏克蘭和俄羅斯都是中國重要的農產品和農資進口來源,中國大約30%的進口玉米和60%的進口葵花籽油來自烏克蘭,去年中國進口的鉀肥中大約有30%來自俄羅斯。
對于全人類發展而言,經濟、營養和環境目標是相互關聯的,我們要保證糧食系統中的生產者能過上體面的生活,所有人都能吃上健康的食物,還要保證在“地球邊界”,即人類能夠在地球上安全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臨界值內生產糧食。同時,也需保證糧食系統能夠抵御極端天氣、病蟲害、氣候變化和市場波動等帶來的沖擊。這就需要推動糧食系統轉型。
糧食系統轉型需要擴大投資,應用數字技術創新,為占大多數的小農創造更多發展機會,建立反映真實生產成本的農產品定價體系,克服市場不足,建立互助合作的伙伴關系,還要重點落實保障小農和貧困人口等弱勢群體的政策。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作為聯合國系統內專門向發展中成員國提供糧食和農業發展貸款的金融機構,國際農業發展基金在其發布的《2021年農村發展報告》中提出了三種方法,幫助農村人口從糧食系統轉型中獲益。
第一,投資本地中游食品企業,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地方中小型企業可以為農民提供農產品進入市場的途徑和非農就業機會,同時為消費者供應更健康的食品。中小企業的經營者利用,包括青年,尤其是女性,可以利用其與當地小農戶的聯系,推動糧食體系的變革,使其更包容、更公平。近期國際農業發展基金在中國云南和湖南開展的合作項目就是以此作為重點工作方向。
第二,通過加大農業系統整體投資,幫助小農場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利潤率。需要對小規模糧食生產者,特別是那些與中小型企業建立協同關系的糧食生產者進行投資,強化基本社會服務以及市場渠道,并為他們提供多元化的非農就業機會。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第三,加大農業融資,推動糧食系統變革,糾正權力失衡。經合組織數據顯示,自2014年以來,農業援助份額在各成員國官方發展援助總額中的占比一直在下降。2018年,這一比重僅為5.2%,是2008年以來的最低值。
2020年11月,聯合國國際農業發展基金和氣候政策倡議發布聯合報告顯示,發展中國家的小農在氣候變化帶來的負面影響面前顯得格外脆弱,而流向這些農戶的氣候融資卻僅占全球總額的1.7%,相對于其實際需求只是杯水車薪。融資是促進變革、激勵變革的關鍵,然而由于近期俄烏沖突爆發,各國將大部分預算用于國家安全和人道主義援助,而官方發展援助的金額恐將進一步壓縮。
我們還需注重社會保障措施,建立有針對性的社會安全網,讓小農們能夠作出更佳的營養決策,獲得更高的收入,擁有更多的選擇權和自主權,以改善健康狀況,促進繁榮發展,提高生活質量。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 本文原標題為 "A sustaining transformation"
責編 | 宋平 欒瑞英
編輯 | 張釗
實習生楊恒瑞、張妙瑤、孫山亦有貢獻
(JyotsnaP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