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脫貧攻堅關鍵期,要繼續加大對貧困殘疾人的精準幫扶,要根據殘疾類型和殘疾等級,按照不同勞動能力、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技能水平進行精準扶持。”日前,中國殘聯副主席、副理事長程凱如是說。
作為脫貧攻堅中的特殊群體,貧困殘疾人脫貧備受關注。連日來,記者跟隨中國殘聯組織的采訪團到廣西各地走訪,了解基層貧困殘疾人通過努力奮斗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生動故事,感受他們自強不息、樂觀進取的精神風貌。
單手開創脫貧路
穿過蜿蜒小道,一塊塊星羅棋布的水塘映入眼簾。在北海市鐵山港區興港鎮大山村,利廣存正向眾人講述自己創業脫貧的“致富經”。
17歲那年,利廣存不慎被鞭炮炸傷,導致右臂前半部截肢、左眼失明。傷愈后,他選擇外出打工,卻因肢體殘疾在求職中屢次碰壁。2015年12月,利廣存家被認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6年,在當地殘聯幫扶下,利廣存利用自家周邊空地,搭建豬舍發展生豬養殖,開啟了艱辛的創業之路。其間,他苦學養殖技術,精心飼養生豬,2017年出欄肉豬60頭,盈利近萬元。
初嘗甜頭的利廣存堅定了創業決心。了解到對蝦養殖市場前景好,他便租下3畝蝦塘進行對蝦養殖。起初缺乏經驗和技術,幾次嘗試均以失敗告終。但利廣存并未放棄,他虛心向技術人員請教,細心鉆研養蝦技術,每天起早貪黑觀察對蝦生長情況、水質變化、吃料速度快慢等,漸漸摸索出了經驗,終于取得了成功。
為實現資源最大利用,利廣存同時養魚、種花生、玉米、紅薯等,種植產出原料用于養豬,豬的糞便用來給農作物施肥,如是循環種養,收益不小,很快便摘掉了“貧困帽”。“國家扶貧政策那么好,只要勤勞肯干,單手也能脫貧!”看著一對兒女考上大學,利廣存的心里更甜了,富起來的他還擔任鎮殘疾專職委員,帶動周邊殘疾人一道脫貧致富。
集中托養解難題
干凈的庭院,整潔的路面,在北海市鐵山港區南康鎮的貧困重度殘疾人集中托養示范基地,護工正與殘疾人做游戲,熱鬧而溫馨。護理人員梁德宗看著女兒開心的笑臉,不禁感慨“生活比以前好多了!”
今年67歲的梁德宗家住鐵山港區南康鎮老山村,是村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因妻子和兩個女兒患智力殘疾,一家生活舉步維艱。
2018年9月,北海市殘聯援建的農村貧困重度殘疾人集中托養扶貧示范基地落成,梁德宗的妻女得以入托,“吃住全包,還能接受康復訓練。”梁德宗告訴記者,按照政策,他也被聘為護理人員,專門照看妻女,每月工資2000元,全家生活得以改善。
“照顧一個人,拖累一群人,致貧一家人,這是很多農村重度殘疾人家庭面臨的問題,集中托養能夠讓殘疾人養有保障,解放家庭勞動力,幫助一家早日脫貧。”北海市殘聯理事長李東霞介紹,為幫助重度殘疾人脫貧,北海市將原來的五保村改造成托養基地,配置家具、電器、被服等,對貧困重度殘疾人進行托養,并開展康復訓練。
目前,托養基地已安排9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重度智力和肢體殘疾人入托,配備24小時監控和護理服務,同時優先從殘疾人家屬中聘請6名廚師和護理人員,既能讓他們照顧家人,又能實現就業脫貧。
特色產業促增收
“種桑養蠶徹底改變了我們一家的困境。”在河池市宜州區同德鄉六橋村,梁福添正在自家蠶房里給蠶喂桑葉。作為廣西桑蠶產業基地,種桑養蠶已經成為宜州殘疾人脫貧致富的主要產業之一。
梁福添夫妻都是殘疾人,兩人還需照料老人和孩子。2016年,在宜州“陽光助殘扶貧基地”項目扶持下,基地技術人員入戶免費培訓和技術指導。通過學習,梁福添種桑9畝,養蠶1.5張,當年就實現收入4.5萬元,順利實現脫貧。
為減輕梁福添單手操作不便,當地殘聯對其蠶房進行無障礙改造:一是安裝自動上簇機,通過控制器可以輕松升降方格簇,方便蠶爬至方格簇中產繭;二是安裝軌道喂蠶設備,實現在室內移動喂蠶。
“有政府幫著干,我們更要埋頭努力干!”梁福添告訴記者,除了種桑養蠶外,他家還種植水稻、玉米、甘蔗等,去年家庭收入達7萬多元,日子越過越紅火。
“我們充分結合殘疾人身體情況和需求,因人而異進行精準幫扶。”宜州區殘聯理事長唐力歡說,通過“陽光助殘扶貧基地”項目幫扶,宜州已有400名殘疾人從中受益,其中300人已實現脫貧。
目前,廣西已建設“陽光助殘扶貧基地”116個,每個基地能安置不少于50名殘疾人就業,或輻射帶動不少于100名殘疾人發展生產,每年為6500戶貧困殘疾人開展實用技術和技能培訓,幫助他們脫貧致富。截至2018年12月,已有25.2萬殘疾人脫貧。
(周仕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