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待命、翻山越嶺、搶救重患、直面生死……對于26歲的浙江省諸暨市中醫醫院120急救分站隨車護士陳露露而言,這已是“家常便飯”。
圖為工作中的急救護士陳露露 諸暨市中醫醫院供圖
陳露露已有6年的護士經驗,去年11月她轉到急救站工作,開始了與“死神”賽跑的征程。
“最大的區別還是不穩定性和危及性,出車醫護是永遠吊著一顆心的。”問及普通護士和急救站護士的區別,她這樣回答,“有時候上廁所上到一半就要迅速出發,不怠慢一秒。”
“一晚最高出車量是14次,幾乎一晚上都沒合眼。”這樣一晚的“出車日記”也被記錄下來:
圖為120救護車內部 諸暨市中醫醫院供圖
【16:30】
我和醫院急救醫生熊高準16:30開始接班隨車救護工作,做好交班手續后醫生、司機和我就開始待命了。實際上,這是一個下大雨的夜晚,為出車救護增大了困難。
【16:51】
接到120指揮中心命令:諸暨市區發生車禍,需要出車。
接到第一個命令后,我們確認備好心電監護、紗布、夾板等工具迅速趕往現場:一位騎電動車市民被轎車撞倒,左下肢有活動障礙,還好情況不算嚴重。我輔助醫生幫助市民上了救護車,為傷患清理傷口、安撫情緒,然后立馬送往就近醫院。
【17:41】
將車禍受傷者送往醫院后,緊接著接到需出車救護一位氣急病人。我們確認備好吸氧、心電監護等醫療用具出發,但是到達所在地后,對方家屬稱已不需要救護車救護,所以這一趟算是跑空。
平時也經常會發生跑空,原因很多,比如病人自發恢復了或者家屬自行攜帶前往醫院等。
【17:47】
返回急救站后,又接到需出車救護一位車禍患者。這位患者過馬路時被轎車撞傷,導致左側耳朵前部出血、雙腿下部有障礙、腰背部疼痛,根據醫生現場判斷,我遵醫囑用頸托固定、碘伏擦傷口、紗布加壓,然后將患者頭套戴好,將傷患搬到救護車上后,再給患者心電監護、掛上鹽水。
【18:28】
沒過多久,指揮中心又傳來命令。一位在我們當地基層醫院急診過的病人,又發生急性胃穿孔,但因為基層醫院沒有手術室,所以要求派車接回諸暨大醫院緊急治療。
情況比較緊急,迅速趕往基層醫院后,我跟當地護士以最快的速度交接、記錄病患原來用藥等情況,然后在救護車上,根據醫生囑咐,及時用監測儀器實時監測病患的生命體征、血壓、氧飽和度等。
圖為120救護車 諸暨市中醫醫院供圖
【19:11】
指揮中心命令:一位食物中毒患者,請派車。我們根據傷患情況,確認備好心電監護、鹽水等工具已準備出發,但被告知病人不需要出車,所以也算是跑空。
平時我們也常常遇到中毒患者,急救醫生現場會立即評估病患情況,我們護士會為病患掛上鹽水等。因為病患情況還不明細,所以我們一般不會現場或車上采取救治措施,我們通常會將其送到醫院搶救室后再采取洗胃等措施,以保證施救精準、安全。
【19:23】
沒幾分鐘,又接到了指令:偏遠鄉鎮一敬老院一位85歲臥床老人喉間痰鳴數小時,呼吸道感染,需出車。
1分鐘內我們就出發了,駕駛員周銷飛挑了最近的路線,飛速前往,20分鐘左右趕到。到現場,醫生熊高準發現病人喉間痰鳴音較多,咳出有困難,無發熱、胸悶等其他不適,我輔助醫生馬上給患者進行吸氧、拍背、吸痰等對癥治療,老人很快緩解了。
隨后我們建議送往醫院進一步檢查治療,但家屬考慮到老人行動不便,又是晚上,且情況已經好轉,所以他們準備第二天再將老人送醫院治療。隨后,我們也指導家屬如何幫老人翻身、拍背等技巧。
處理好老人情況,我們馬上返回待命,這一趟來回有50多公里。
【20:50】
剛從鄉下趕回分站,指揮中心指令緊接而來:“諸暨市一商場一位女顧客乘電梯時不慎滑倒跌傷,請速派車。”
因為事發現場在地下停車場,傷者右下肢腫痛,無法動彈,我輔助醫生作了簡單的固定包扎后,需要擔架抬上車。但傷者較重(160斤左右),且電梯又放不下擔架。
我一邊安撫傷患,一邊聯系其家屬。正值下大雨,我、醫生、司機3人費了很大的勁才將其從地下停車場安全抬上了車。顧不上休息,立即以最快速度將傷者送達醫院進行治療。
晚上9點前我們一直在跑,7趟下來,我們已經很疲憊了。晚飯也是到晚上9點以后才湊合著吃了點。但實際上,駕駛員更辛苦,他真的是一刻也沒得休息,集中盡力趕時間,時時刻刻處于緊張狀態。
圖為急診室 諸暨市中醫醫院供圖
【23:21】
夜色漸漸安寧,但雨依舊很大。這一趟是將一位在基層醫院治療顱骨骨折的患者轉送至諸暨市人民醫院。
病人有顱骨骨折、鎖骨骨折、腦挫傷、頭皮血腫等情況,我們只能為患者爭取最短的時間,轉到可以手術治療的醫院。
【23:59】
回到急救站,又立馬出車到諸暨當地一家基層醫院。一位病人一小時前感到肚子持續性腹痛,檢查B超和CT后考慮是消化道穿孔和結石。我們救護車也是負責把病人趕緊送往我們當地大醫院。
因為患者腹痛厲害,在車上翻滾、呼叫。因車速較快,經常是急轉彎、急剎車,所以患者真是痛苦難耐的。這一路上,作為醫護人員的我們一邊采取心電監護、吸氧、掛鹽水等措施,一邊盡全力撫慰他。
【1:37】
這一趟出車救治已是次日凌晨。一位患者因為喝酒被人打傷,現場我們醫護人員給患者用碘伏消毒和紗布包扎。
【2:14】
緊接著又是一場車禍。患者騎電動車與其他車輛相撞,導致頭面部出血。我們趕到現場為患者為了基礎消毒、包扎,車上為其心電監護,測量血壓和生命體征,為其轉到就近醫院。
回醫院后,大概有了2個小時的瞇眼休息時間,我們3人趕緊趁機休息。
“每次出車,我的第一念想就是能盡快趕到,希望病人能得到及時救護,有時候看到病人快撐不住了,我也是很難過的。”駕駛員周銷飛說,“平時值班出車,我是一有間隙就閉眼休息,養足精神,保證出車安全。”
【5:47】
這一晚上最危重的就是凌晨五點多的這位呼吸衰竭病人。我們趕到現場時,病人意識已經不太清楚,情況很不樂觀。我們立即在救護車上采取緊急措施,我輔助醫生為他吸氧、掛鹽水。
在這趟途中發生了很多人聽說過的“生死選擇題”。因為送患者到醫院救治是按照就近原因,但患者家屬強烈要求送往一家以前救治過的醫院,但那家醫院較遠。
家屬意愿強烈,我們只能遵循他們想法去較遠醫院。但在途中,患者的心電監護顯示血壓氧飽和度越來越低,患者意識越來越模糊,情況十分危急。我們立即為其更換氧氣面罩,三分鐘測量一次血壓。家屬一路上也越來越心急,后又在我們強烈建議到最近醫院救治后,家屬才同意前往。
所幸清晨路面車輛少,我們5分鐘就趕回醫院,真的是跟死神賽跑搶回一條命。
【6:50】
天色漸漸變亮,路面的車流慢慢變多,雨依舊很大。這一趟我們又出車搶救一位抽搐患者。
【7:40】
最后一次出車是早上7點40分,出車搶救一位昏睡患者。
實際上,除了這一晚遇到的患者情況外,也會碰到在搶救時已經無意識的患者。遇到這類人,我們會立即采取持續性的胸外按壓,尋找可能產生的一線生機。
有時候感覺我們肩上的擔子真的很重,因為我們不能有絲毫懈怠,否則一條條生命都有可能因為不及時而消失。幸好,看到一位位患者經過我們救治好轉,再苦再累也值了。
圖為120救護人員施救現場 諸暨市中醫醫院供圖
14位傷患與“死神”的爭分奪秒,更是醫生、護士、司機的“生死時速”。
一晚出車14次的經歷或許只是數萬救護急救工作者的一個縮影,他們時時刻刻關注著、守護著城市、鄉村的角角落落。
圖為120救護人員模擬施救現場 諸暨市中醫醫院供圖
讓我們一起為中國急救工作人員的不易、堅守與擔當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