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湖州市南潯鎮文園的紅軍長征追蹤館新館開館。2016年10月16日,南潯鎮文園的紅軍長征追蹤館新館開館。今年,是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再次走進南潯鎮文園,探尋紅軍長征追蹤館里的紅色記憶。
方槐是江西于都人,1917年出生,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經歷了中央蘇區反“圍剿”斗爭和長征,抗日戰爭時期在新疆航空訓練班學習。陳云介紹了黨中央決定選調一批同志到新疆去學航空知識的情況,并詢問方槐的想法。
80年前,紅軍長征5次經過靜寧,留下了許多感人的革命故事,那些曾經蔓延的生死與苦難,永遠無法湮滅靜寧兒女的英雄氣概和拼搏到底的決心。9月21日,“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活動采訪團到訪靜寧界石鋪毛澤東紀念館,探尋革命英雄的感人故事。
黔江區水市鄉水市村境內,一條百年老街曾是云、貴、川三地販賣騾子、馬、牛的集散地,如今已是村民發展鄉村旅游的寶貝——它就是帶有紅色記憶的水車坪老街。10月12日,重慶晚報記者跟隨“長征路上奔小康”重慶全媒體走轉改采訪團前往水市村,目睹了當地依托紅色文化,闖出脫貧新路的幸福景象。
深秋時節,陜西延安市吳起縣的山山嶺嶺、溝溝峁峁植被茂密,果實累累。近年來,吳起按照“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建設生態化”的思路,不斷調整林分結構,培育后續產業,走上了“在修復生態中發展經濟、在發展經濟中修復生態”的良性循環路子。
中國經濟網編者按:80年前,中國工農紅軍一舉奪得兩萬五千里長征的勝利,創造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偉大奇跡。2012年,陳望慧牽頭成立了小金縣清多香玫瑰種植專業合作社,動員冒水村村民試種了50多畝大馬士革玫瑰。
(徐馳)你或許曾聽過紅軍四渡赤水的事跡,你或許曾看過瀘定橋上的鐵索,但你可能不知道血戰獨樹鎮的故事。“七里崗屬于桐柏山到伏牛山交界處,當年紅25軍長征在此遭遇敵人伏擊,打出了一場可歌可泣的戰斗,就是著名的血戰獨樹鎮。
土城地處素有“美酒河”“英雄河”之稱的赤水河畔,這里是紅軍四渡赤水的發端之役。” 在土城,像這樣的“紅色”題材紀念館不在少數,紅軍醫院紀念館、土城會議會址、紅軍總司令部駐址、毛澤東等領導人舊居……一顆顆紅色珍珠組成的紀念館群在土城發出耀眼的光芒。
這些天然的生態優勢足以說明,赤水擁有深厚的生態優勢,近些年,赤水市緊緊堅持兩線一起守,兩山一起建的目標努力,厚植生態優勢,做優生態樣板。僅1999年以來,赤水市依托國家退耕還林、世界銀行貸款造林等工程,連續10年造竹70多萬畝,每年減少森林采伐6萬畝,赤水河每年向長江減少泥沙排放量400萬噸。
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10月1日上午,渝中區學田灣社區組織社區黨員干部、轄區居民代表及農民工代表等,前往三峽博物館參觀“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國工農紅軍標語展”,重溫中國共產黨艱苦卓越的革命歷程。
當陜北民歌《山丹丹花開紅艷艷》的旋律響起在結束儀式上時,采訪過程中的一幕幕浮現開來……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照金紀念館、延安寶塔山、切尾巴戰役遺址……所到之處,采訪團無不被紅軍指戰員的氣節和精神所感動。
通過講解員們的介紹,網媒記者聆聽一個個感人肺腑的故事,想象一幕幕催人淚下的情景,深切感受了“萬里長征路,里里興國魂”的英雄本色和壯烈豪情。通過這一次采訪,讓90后的網媒記者,對于長征歷史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對于長征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對于新聞報道有了更接地氣的感受,勇做新長征路上的探路人!
政委吳煥先找當地老鄉詢問地形,了解到在保安寨以北還有幾條東西走向更加靠近伏牛山的土嶺,當即決定突圍。” 劉杰介紹說,方城縣作為省級貧困縣,是革命老區,這幾年發揚紅軍的長征精神,艱苦奮斗,現在正按照習總書記講話精神,對群眾進行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據淮源鎮李東陽鎮長介紹,該廠主要是以當地艾葉為原料生產艾精、艾粉、艾條等中草藥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就近優先安置脫貧就業130人,是桐柏縣47個精準扶貧其中的一個就業基地。“干活能哄娃,打工能種地”,桐柏縣城郊鄉北楊村宏達服飾公司的這條宣傳口號深深吸引了采訪團。
“如果沒有政府的幫助,我不可能有自己的養蜂事業,更不可能有今天這樣紅火的日子。今年50多歲的王軍成是寧夏固原市原州區一名普通農民,雖然腳有殘疾,但他身殘志堅,依靠養蜂走出了一條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