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者通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收獲了什么?
指導個人發展方向 60.29%
了解行業發展趨勢 53.44%
實用的求職技能 44.19%
提升職業決策與目標設定能力 41.53%
了解求職渠道信息 31.92%
獲得崗位技能培訓 31.51%
了解所學專業都有哪些適配崗位 26.96%
獲得行業前沿動態與人脈資源 24.82%
獲得職場人際關系指導 18.73%
其他 3.17%
---------------
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網安大樓的一間會議室里,芯片設計行業的校友正與百余位在校同學熱烈對談,“芯片工程師日常要處理哪些核心工作?想入行得提前打磨哪些專業能力?求職時容易踩哪些坑?”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就業指導服務中心工作人員詹奉珍介紹,這是學校就業指導服務中心聯合丁香書院打造的“青春訪談,共話職途”系列圓桌生涯人物訪談活動,為精準對接學生對技術崗位的認知需求,活動專門設置算法工程師、產品運營等專場,邀請企業、科研院所的校友返校,全程由學生主導策劃流程,老師從旁提供指導,還提前面向全校征集“最想向學長請教的問題”。現場,學生化身“采訪記者”發起提問,并預留自由交流環節,常有學生在活動結束后仍圍著校友追問細節。詹奉珍笑著說:“每場活動都座無虛席,這種‘身邊人講實戰經驗’的形式,比單純說教更能幫學生找準方向。”
與西電的這項活動類似,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正在全國各高校以各種各樣的形態展開,成為高校服務大學生就業的重要環節。近期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面向全國高校大學生就相關問題發起問卷調查,共回收166所高校學生填寫的有效問卷3123份。調查結果顯示,88.70%受訪大學生了解自己所在學校有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講座或服務。超過七成受訪者對所在學校提供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感到滿意,其中33.81%受訪者表示非常滿意,38.81%受訪者比較滿意。另有22.00%受訪者認為所在學校的相關課程或活動一般,也有5.38%受訪者表示不太滿意。
多種方法齊上陣,高校職業生涯教育豐富多彩
為了讓學生了解職業需求和發展路徑,高校以多種形式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青校媒調查顯示,受訪者參與過的職業生涯教育或活動包含職業規劃、就業指導課程(76.05%),一對一職業咨詢與輔導(23.31%),簡歷、面試技巧培訓(25.71%),招聘會、企業宣講會(29.36%),校友、導師經驗分享(31.57%),職業生涯規劃相關比賽(27.03%)等。
劉辰是浙江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大三學生。學校的職業生涯教育,從大一開始就伴隨在他左右,學校給大一學生安排了職業規劃課程。此外,剛進大學時,他需要從幾個專業中選擇一個方向,但那時他不知道該選擇什么、各個專業將來能做什么。幸運的是,學校在新生入學階段就提供了多種形式的職業生涯啟蒙活動。劉辰特別提到了“專業節”和始業教育:“專業節的時候,每個專業都設了展位,有老師和學長在現場答疑。我當時就是通過和他們聊天,才逐漸明確要選擇漢語言文學專業。”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就業指導服務中心主任張博介紹,如今西電的職業生涯教育,也早已突破“畢業前突擊指導”的局限,融入學生培養的全流程。學校在大一、大三分別開設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必修課,打牢職業認知基礎,除此之外,針對低年級學生,依托“一站式”學生社區,以“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開展“行業企業進社區”活動,邀請企業專家、HR、知名校友走進校園,幫助學生搭建對職業世界的初步認知;到了高年級,學生社區再聯合各學院組織“企業科研院所研學”,讓學生走進科研院所、大型企業的研發一線,親眼觀察工程師的工作場景,親手接觸真實項目設備,在沉浸式體驗中校準職業目標。西電還有50多個校企俱樂部搭建起“校企橋梁”——由企業工作人員、學校老師和學生共同運營,學生不僅能和企業導師一對一交流技術難題,還能以策劃者、執行者的身份,參與企業競賽、校園宣講等活動,在實踐中提前適應職場協作模式。
珠海科技學院創新創業學院院長、招生與就業處處長劉冰介紹,珠科目前也已建立了“職業生涯全周期”輔導體系。針對大一學生,學校通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必修課程、專業導論課、“生涯咨詢月”活動、“校友助就業-職業生涯嘉年華”活動、嵌入式教學活動、全國校友行主題活動分享等形式,幫助學生建立“專業到職業”的初步關聯;面向大二大三學生,通過專業實習、學科競賽、科研項目等“能力訓練模塊”,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可遷移技能”;針對畢業生,將簡歷制作、面試技巧培訓轉化為“目標導向行為訓練”,并建立“AI模擬面試+反饋復盤”閉環模式,還對就業困難學生展開“一對一幫扶”,整合學校、企業、校友等多維度資源,為學生提供情感支持與資源支持等。
職業生涯教育賦能學生成長
在受訪者看來,職業生涯教育給他們帶來了多維度的收獲,其中最主要的是指導個人發展方向(60.29%),此外,了解行業發展趨勢(53.44%),提升職業決策與目標設定能力(41.53%),實用的求職技能(44.19%),獲得崗位技能培訓(31.51%),了解求職渠道信息(31.92%),獲得行業前沿動態與人脈資源(24.82%),了解所學專業都有哪些適配崗位(26.96%),獲得職場人際關系指導(18.73%)等,也是他們比較看重的收獲。在各類職業規劃相關課程或活動中,受訪者認為最有用的是職業規劃、就業指導課程(63.43%),其次是簡歷、面試技巧培訓(39.29%),其他類別的活動也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就讀于天津一所學校日語專業的段曉東上了學校的職業規劃課程,也經常參加校友分享會、簡歷講座等。“以前我寫的簡歷總是很籠統,‘負責某某工作’‘具備某某能力’這類話很多,但缺乏亮點和證據。”段曉東解釋道,“優化課程教會了我如何量化成果、如何針對不同崗位精準匹配關鍵詞,以及如何結構化地描述經歷,讓企業一眼就能看到我的能力和價值。”校友分享會則為他打開了視野,了解了不同行業的真實情況。
陳智恒是大連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學生,比起剛入學時,現在的他多了一份篤定和方向感。“機械工程專業還分設計、制造、自動化等多個方向,每個方向將來能做什么、需要什么能力,上大一時我完全沒概念。”學校開設的職業規劃課程和各類企業活動,成了他在摸索前行中的重要依托。“我選過一門職業規劃選修課,課上不只是教我們怎么潤色簡歷,還會用職業測評工具幫我們分析自己的性格、適合什么類型的工作等。我后來發現,我更適合偏設計類的工作。”
來自沈陽工程學院的李順星則感慨于學校的職業規劃大賽帶給他的改變。初次參加學校舉辦的職業規劃大賽時,他抱著通過比賽獲得學分的想法,結果沒能入選。這次遺憾讓他沉下心反思:“職業規劃不能只靠‘比賽思維’,得有真真切切的積累和思考。”他開始留意專業學習與職業信息的結合。等到第二年的比賽啟動時,他整理自己的經歷,把專業認知和職業想法串聯起來,并向老師請教。“老師幫我梳理了工業工程專業的細分方向,比如質量管理、生產調度這些分支的差異,還和我聊了企業里質量管理工程師的日常工作,我突然明白,這正是我想做的。”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李順星付出了不少的努力。大二,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專業學習上,工業工程相關課程成績都穩定在95分以上。但他也清楚,理論不等于實踐,為此他主動尋找制造業企業的實習機會,通過一線實踐,了解真實的工廠質量管控流程等。
以學生的期待驅動職業生涯教育發展
就讀于天津一所高校保險學專業的汪墨涵參與過兩屆校園招聘會、職業發展實訓活動、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校內招聘宣講會以及國際教育展等多種職業生涯規劃活動。這些活動讓她收獲不小,但她感覺到,當前就業形勢變化迅速,一些課程對行業動態及崗位要求的洞察還有待提高,有時候還是會面臨“課上學完,課后依舊迷茫”的問題。她希望學校能夠增加職業生涯規劃活動的頻率,建立貫穿整個學業的就業指導閉環,幫助學生真正將規劃內化為行動力,在復雜的就業環境中找準自己的方向。
段曉東也觀察到,身邊有部分同學對這類資源的使用率不高,“可能因為宣傳還不夠到位,或者有些推送的崗位和我們專業的匹配度并不高,希望能進一步優化篩選和推薦機制。”
調查顯示,受訪大學生期待職業生涯教育有進一步的調整和改進,他們期待的形式,包含校企結合授課,企業HR、部門經理走進課堂分享實戰經驗(49.41%);校友導師計劃,與優秀校友配對,獲得長期指導(48.45%);工作坊與模擬實踐,如模擬面試、商業案例挑戰、項目工作坊(46.37%);沉浸式體驗,如企業參訪、短期見習(41.40%);線上智慧平臺,如利用AI進行智能崗位推薦、簡歷評估、面試模擬(32.28%);貫穿大學四年的體系化課程或培養,每學年有不同主題和重點(23.98%)等。
比起大范圍的職業生涯教育,段曉東更期待所在學院可以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組織小規模的研討會,多邀請企業資深HR和行業內的前輩進行求職經驗分享和深入交流,讓學生能獲得更具針對性的指導。他希望通過各種平臺,獲得更多通往企業的橋梁,例如企業參觀和短期實習體驗項目,“讓我們更早、更直觀地感受職場氛圍和實際需求。”
目前,面向不同專業學生的職業規劃活動已成為一些高校精準服務學生的抓手。針對不同學科的就業特色,一些二級學院的生涯教育更具專業辨識度。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集成電路學部黨委副書記劉金龍提到,西電集成電路學部依托“集成電路強國行”主題行業實踐活動,組織西電“芯”青年走遍10余省市,深入20家科研院所、63家行業重點企業,既參與流片項目實操,也和資深工程師聊職業成長,學生還將訪談案例編撰成《追芯》職業生涯規劃讀本,成為學弟學妹手邊鮮活的“職業指南”。為了讓學生精準對標崗位需求,學部還聯合多家行業領軍企業,推出31個產業人才就業崗位技能圖譜,這份“導航圖”讓學生一目了然地了解某個崗位需要做什么,以及“為此我需要學習什么、鍛煉什么”。
劉冰介紹,隨著技術發展,珠海科技學院在服務學生職業發展方面,也在深化數字化轉型與個性化服務,開發與完善校本智慧生涯教育平臺,利用大數據和AI技術,整合學生學業成績、技能證書、實踐活動、測評結果等多維數據,構建學生“生涯數字畫像”,實現成長軌跡可視化。個性化智能推薦系統可以基于“數字畫像”和算法分析,為學生智能推送匹配的課程資源、實習崗位、競賽活動及職業發展路徑建議,提供“千人千面”的精準化指導。
此外,珠科拓展產教融合,共建“訂單式”生涯教育項目,與行業龍頭企業及珠海重點產業集群合作,共同開發針對特定崗位能力的微專業、認證課程和實戰項目,讓學生在校期間就能獲得“準職業人”的系統訓練。
“職業生涯教育不是‘聽道理’,而是‘動手做’。”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骨干教師黃麗娟介紹,西電的生涯課程始終緊扣實踐環節,老師布置“職業生涯人物訪談”作業,讓學生課后采訪親友或校友,再回到課堂分享“從別人的職業故事里學到的經驗”;設計“心儀崗位說明書”任務,引導學生自主查資料、問行業人士,梳理目標崗位的職責、要求和發展路徑,在主動探索中深化認知。為了讓課程更貼合學生需求,學校會課前調研需求、課后收集反饋,動態調整內容,還特意邀請企業HR加入授課隊伍,把20余位西電學子的真實求職故事編進課件,“用‘從備戰考研到秋招上岸’的學長當案例,學生聽得更投入,也更有代入感。”
除了學校里的各類平臺和服務,一些受訪大學生也會在校外平臺上查找職業規劃相關信息,其中受訪者利用率最高的是公共招聘網站(55.36%),社交媒體平臺(53.83%)占據較大比例,此外還有各類就業服務平臺(42.56%)、知識分享社區(34.55%)、參加企業開放日或職業體驗活動(24.78%)、參與行業峰會或講座(21.58%)、通過參與實習等活動形成認識(20.43%)等。李順星今年夏天就參與了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與BOSS直聘聯合主辦的活動“青云計劃”——未來媒體人實訓營。“這也是了解職場的一個重要渠道。”李順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