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9月16日電(記者 欒瑞英)9月13日,在2025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服貿會”)框架下,“全球變化下的智慧城市與太空基礎設施建設”專題論壇于北京首鋼園舉行。論壇由北京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與浙江外國語學院城市國際化研究院聯合主辦,港灣海外、清華大學科技發展與治理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共政策學院及國家遙感應用工程技術中心聯合支持。來自全球42個經濟體的高級別代表,包括駐華大使、國際組織負責人以及國內外頂尖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見證《2025金磚智慧城市排名》與《2025全球太空基礎設施評估》兩份報告的發布,并圍繞智慧城市建設、星際聯通等主題展開研討,為全球智慧城市與太空基礎設施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2025金磚智慧城市排名》對238個金磚國家及全球標桿城市進行了系統評估。中國城市表現卓越,北京、上海、杭州、深圳與紐約、慕尼黑、芝加哥、巴黎、倫敦、舊金山、新加坡等城市同位本次評估結論前5%,展現出中國在智慧城市建設上的全球領先實力。該報告從通信、交通、能源、水生態、公共衛生、城市應急、政務服務、數字社會等模塊建立“區域融合”導向的評估體系,為2025-2035年全球智慧城市發展提供可操作性的指引框架。
《2025全球太空基礎設施評估》是全球首份基于空天科技評估人類地外文明潛在延續路徑的報告。該報告從生存、推進、交通、能源、通信、生產、治理等系統建立“星際聯通”導向的評估體系,對43個經濟體進行分析。評估顯示,美國、中國和俄羅斯位居前三,呈現“中美雙強”引領的全球太空發展格局,為2035–2050年人類太空探索提供前瞻性的戰略框架。
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葉靜漪在開幕致辭中指出,智慧城市與太空探索已成為影響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領域。智慧城市代表數字時代地球文明的新高峰,太空基礎設施則關乎地外空間戰略利用與全人類未來的共同福祉。二者深度融合、天地協同,將深刻重塑全球發展治理體系和人類文明新形態。
北京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副局長彭雪海表示,北京正全力打造“天地一體、云網融合”的智能基礎設施體系。“天地協同”理念將鞏固中國在智慧城市和太空基礎設施等前沿交叉領域的技術進步、產業發展和全球治理的國際話語權、規則制定權和議程設置權。
浙江外國語學院副校長毛振華指出,金磚智慧城市排名和太空基礎設施評估是北京、杭州、深圳三地共同為國際社會提供的高水平公共產品,體現了中國“踐行多邊主義、注重行動導向”的全球治理理念。
聯合國外層空間事務廳/聯合國災害管理與應急反應天基信息平臺北京辦公室主任哈米德·麥哈穆德(Hamid Mehmood)在致辭中指出,(由于算力、算法進步)我們并不缺失數據,缺失的是(應對氣候變化及其帶來的災難)決策。人類的挑戰之一是如何高效地將信息傳達給第一響應者、規劃者和投資者。
巴林駐華大使穆罕默德·謝胡博士閣下(H.E. Dr. Mohamed G. Shaikho)和突尼斯駐華大使館公使伊姆·阿雅迪閣下(H.E. Rim Ayadi Ep Mahmoudi)分別闡述本國具有比較優勢的金融、交通及能源等領域的數字化進程。玻利維亞駐華大使烏戈·西萊斯閣下(H.E. Hugo José Siles Nú?ez del Prado)呼吁全球南方國家在智慧城市與太空基礎設施領域展開國際技術與資金合作,打破發達國家技術壟斷。菲律賓駐華大使吉米閣下(H.E. Jaime A. FlorCruz)強調展開跨國技術與資金合作的重要性,推動發展中國家發展公共利益導向的智慧城市建設。馬爾代夫駐華大使 法澤爾·納吉布博士閣下(H.E. Dr. Fazeel Najeeb)建議發展中國家應在多元體系中開展務實合作,打造自主發展體系。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共政策學院副院長、香港特別行政區特首政策組專家組成員肖耿教授在閉幕致辭中強調當前國際治理與金融體系失靈,阻礙了全球要素有效配置,需重構多邊合作、開源平臺與自由貿易三大支柱。
本次論壇提出 “天地協同”所搭建的技術體系,將推動人類在地球和地外空間構建融合聯通的治理體系。兩份報告的發布為金磚國家和全球南方國家打造智慧城市提供實施路徑。報告將持續面向全球公開發布,為各國政策制定者、科研機構及企業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