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 艙外航天服是航天員在太空出艙活動過程中的核心裝備,保障著航天員在艙外活動中的生命安全和高效作業。8月15日,神舟二十號乘組圓滿完成第三次出艙活動。此次任務中,航天員陳冬身著的空間站艙外服B已累計保障了20次出艙任務,成為我國空間站首套實現“4年20次”延壽目標的艙外服。中國空間站艙外服也成為我國首個在軌開展壽命評估并延壽使用的飛行產品。 11名航天員8次任務中接力使用艙外服B
2021年7月4日,航天員劉伯明、湯洪波身著中國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飛天”艙外航天服,先后從天和核心艙節點艙成功出艙,完成了在機械臂上安裝腳限位器和艙外工作臺等工作。兩名航天員還在機械臂支持下,相互配合開展了空間站艙外設備組裝作業。這次出艙,劉伯明穿著的是紅色飾帶的艙外服A,湯洪波穿著的是藍色飾帶的艙外服B。在近兩個小時的太空漫步中,飛天艙外服展現了良好的使用工況。
4年來,先后有11名航天員在8次載人飛行任務中接力使用過艙外服B。經科研人員動態精準評估,艙外服B的狀態穩定良好,這也為航天服工程應用質效的提升,和空間站常態化出艙活動任務提供了堅實支撐。
空間站艙外服也成為首個在軌開展壽命評估并延壽使用的飛行產品。退役的艙外服B將會回到地球,繼續完成它后續的使命。 首個在軌開展壽命評估并延壽使用飛行產品
空間站在建設過程中,外部部件的更換、設備的安裝都需要航天員出艙來解決。因此,帶有生命保障系統的艙外航天服,就是航天員能夠實現“太空行走”的關鍵所在。
目前,中國空間站使用的艙外航天服是我國自主研制的第二代“飛天”艙外航天服。按照設計標準,第二代“飛天”艙外航天服使用壽命為“在軌貯存3年,其間出艙使用次數不小于15次”。2024年初,在軌飛行的艙外航天服接近“3年15次”的壽命設計指標極限。
為準確評估艙外航天服的剩余壽命,科研團隊制定了科學合理的壽命評估、健康監測方案和在軌檢測方法,通過深入挖掘在軌和地面試驗數據,開展大量材料級和產品級的驗證試驗,實現了艙外航天服在軌健康與延壽的動態精準評估。使艙外航天服成為首個在軌開展壽命評估并延壽使用的飛行產品,確保了艙外航天服在軌安全可靠地延壽使用。 第二代“飛天”艙外航天服家族有哪些成員?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介紹,航天服研制涉及學科領域廣泛、技術復雜。目前,世界上只有為數不多的國家具備航天服自主研制能力。我國的第二代“飛天”艙外航天服家族都有哪些成員?
此前,在中國空間站里一共有3套艙外航天服,編號分別為A、B、C。3套艙外航天服飾帶分別為紅、藍、黃,通過調節人體參數可以適應不同的身高和體重。由于空間站空間有限,研制成本和運輸成本比較昂貴,因此艙外航天服“一套衣服,多人穿用”,采用輪換使用的方式支持航天員開展出艙活動。
2025年7月15日,天舟九號貨運飛船向中國空間站送上了新一批補給,其中包括兩套新艙外航天服D和E。目前,新艙外服D、E已完成解包檢測,狀態良好,在未來出艙任務中,它們將逐步投入使用。對比此前3套已在軌多次使用的飛天服,新款的飛天艙外航天服D和E有哪些方面的提升? 兩套新款艙外服:完善設計 兼顧長遠
天舟九號上行的兩套飛天艙外航天服編號分別為D、E。按照完善設計、兼顧長遠的指導思想,飛天艙外服D、E在建造階段的艙外服飛行驗證基礎上,穩妥實施優化改進,開展地面及在軌服裝數據積累與壽命評估。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尹銳介紹,按照完善設計、優化改進的原則,結合大量地面實驗驗證的基礎上,首次創立了艙外航天服的壽命評估體系。
在艙外航天服壽命評估體系的數據指導下,結合艙外航天服多方面性能的優化改進,飛天艙外服D、E在設計使用壽命和技術狀態上均有所優化提升。
尹銳表示,現在的飛天艙外服的性能指標已經由原來的3年15次提升到了4年2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