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
浙江湖州德清縣的“共富數字漁倉”原先是一個廢棄礦坑,中間的大片土地處于裸露狀態、雜草叢生。2022年,這里進行了生態整治,也就成了現在的“共富數字漁倉”。
走進漁倉,眼前的景象可能會顛覆大家對養魚的傳統印象,這里沒有連片的池塘,取而代之的是500個智能養殖桶。
整個漁倉項目占地約700畝,目前項目正屬于投產建設當中,育苗區屬于一期工程,在今年5月份已經投產。目前,30萬尾的鱸魚正在一個個智能養殖桶中快速生長。
這個智能養殖桶的直徑是5米,每一個養殖桶的平均蓄水量大概25立方,養殖著2500尾的鱸魚,這是傳統魚塘一畝地的養殖數量。也就是說,同樣的土地,在這里能多養出10倍多的魚,土地利用率大大提升。
科技“護航”控品增產
傳統養魚一直都是“靠天吃飯”,受到溫度、水質的不可控影響,可能會導致魚群缺氧、疾病頻發的情況出現。而在這里,每個養殖桶都是被物聯網技術“精準呵護”的小生態。每一個養殖桶中都有這樣一個藍色的物體叫做水質監測傳感器,能實時監測桶中的水溫、溶氧量。當溶氧量低于5mg/L的時候,增氧裝置就會自動啟動,水中的氧氣就會增加,冒出像這樣的小泡泡。在這樣持續健康穩定的水環境下,魚兒浮頭率相較于傳統水塘養殖能降低80%以上,死亡率能降低20%。
三級尾水處理系統實現養殖水循環利用
養魚先養水,水質的要求對養魚來說非常重要。在這么小的空間中,這些魚的排泄物和喂魚的飼料殘余如何來處理?答案就在這套“生態水循環系統”中,它可以分為三級循環。第一級叫做“微循環”,每四個養殖桶共用中間智能微循環系統,過濾掉顆粒物;第二級“內循環”靠微生物分解氨氮等有害物質;第三級“外循環”用吸附材料再充分過濾。
可以說,通過水循環系統,讓原本的養殖尾水“變廢為寶”,重新回流到桶中來養魚,整個過程零排放、零污染,實現了養殖水的循環利用。工作人員表示,通過這樣的系統可以實現每天循環處理10遍水。
魚電共生助力漁業綠色低碳養殖
還有一個讓人眼前一亮的是漁倉頂部的光伏板,總面積為300畝,每年能發電2600萬千瓦時。不僅夠滿足漁倉用電的自給自足,企業還在探索用電解水制氫,產生的副產品氧氣正好給魚倉增氧。從用電到產氧,形成一個綠色閉環。
今年9月底,這里的第一批魚就將上市,今年年底“共富數字漁倉”將全部投產,有望成為全國單體最大的淡水魚數字漁倉,預計實現年產值3億元。從“靠天吃飯”到“科技養魚”,德清正在用實際行動踐行漁業綠色循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