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十/10 | 銀川當代美術館十周年特展正式啟幕,在展廳中寫下十個維度的藝術敘述,也展開一場從“荒地”中生長出的“種植手冊”,展覽將持續至2025年12月31日。
2015年8月8日,“文明的維度”首展啟幕,銀川當代美術館對于大西北精神地標的耕耘之路正式啟程,一顆當代藝術的種子就這樣播種在了當代藝術貧瘠的西北,這是實驗也是挑戰。
站在十年之際,銀川當代美術館策劃了“十/10”特展。“十”代表對歷史和人文的回顧,連接了黃河岸線與西北文化的深厚根基;而“10”則指向未來,探索科技、理性與藝術邊界的擴展。展覽分為十個單元:激瀾、涌現、河圖、東方、匯聚、共融、稚光、醇釀、節日、回響。
挑高 12 米的 2 號展廳被打造為一座“記憶劇場”,全面回顧銀川當代美術館 2015—2025 年的十年歷程。通過文獻、照片、影像、實物和現場重現等方式,五大工作領域——展覽策劃、典藏研究、公共教育、設計出版與公關傳播——得以系統呈現與梳理。在展覽空間中特設的“關系單元”則特別邀請了藝術家、觀眾、志愿者、館員以及物業工作人員等曾在美術館成長過程中留下印記的人們,選取他們珍貴的記憶片段,展現這份既專業,也充滿人文關懷的共同歷程。
黃河從這里奔流而過,賀蘭山于此駐守——河山在銀川孕育出一種遼闊與內斂兼具的精神氣質。在這片地理與文化的交匯之地,展覽通過三重視角展開:“河圖”承載著大地肌理與水脈記憶,提醒回望并思考地域身份的根源;“東方”重新審視千年文化與哲學,讓東方思想在當代語境中煥發新生;“涌現”則將人工智能與新媒體融入傳統藝術母題,探討生命與創造的本質。三者交織成一條時間與空間的涌流,帶領觀眾從自然的紋理,至傳統的脈絡,再到技術的未來,感知這些元素如何交織成今日的藝術語境。
十年來,兩屆銀川雙年展與多場國際大展不斷把世界各地的策展人、藝術家、評論者與媒體人引向黃河岸畔;來自幾十個國家的多元思想如百川匯流,讓“銀川”這一地名深深刻進當代藝術版圖。公共項目把藝術帶進田野與巷陌,美術館由展示空間轉化為跨文化對話與社會參與的平臺,形成真正的“共融”;“一顆種子的旅行”兒童展的初衷,讓孩子的視角與聲音被看見,被聆聽;同時也邀請成年人以童真的透鏡重新想象世界,催生更溫柔、包容的社會心態。
在黃河水汽與賀蘭山風聲的交織里,時間像一壇陳釀——經由選材、調制與發酵,使日常的顆粒沉淀出醇厚的滋味。本單元以“醇釀、節日、回響”三重意象收束十周年敘事:“醇釀”指向一切經過時間精心孕育的生命過程——從河水滲入土壤,到思想沉淀為藝術,再到人與人之間情感的自然升溫;“節日”則是情感被點燃的高光時刻,它凝聚民族記憶與身份認同,把歷史、社會、文化藝術的味道釀成一杯可以共享的溫酒;而“回響”是銀川當代美術館十年間在這片土地上的藝術實驗,在物質空間內,也在精神世界中,如同漣漪一般留下回響。
銀川當代美術館的創始人、館長劉文錦介紹,“越是文化藝術資源貧乏的地方,對美術館的需求越迫切,也越有意義。”
過去的十年里,銀川當代美術館策劃了多個重要展覽,開展了館藏研究,組織了上千場公共活動,將藝術帶入了校園、社區和鄉村。在與全球對話的同時,也在與土地深度互動,得到了國內外藝術界及公眾的認可與支持。(中國日報寧夏記者站 胡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