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規模人群非接觸式高精度房顫診斷實現
記者22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陳彥教授研究團隊基于心臟電—機械耦合機制,利用毫米波雷達感知技術,首次實現大規模人群的非接觸式高精度房顫診斷。相關研究成果5月20日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通訊》上。
房顫是最常見的心律失常疾病之一,其全球發病率呈現快速上升趨勢。我國成年人群的房顫總體患病率為1.6%。房顫具有漸進性發展的特點,其病程可從偶發性房顫逐漸進展為持續性房顫,最終發展為難治性永久性房顫。這一特點決定了早期診斷與及時干預的關鍵作用,對延緩疾病進展、預防卒中及心力衰竭等嚴重并發癥具有重要意義。
心電圖是房顫診斷金標準,但傳統心電圖檢測僅能持續10秒至數分鐘,往往容易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動態心電圖等可穿戴技術也難以在無癥狀初期長期應用。因此,如何在首例并發癥發生前實現早期診斷,仍是臨床面臨的重大挑戰。
研究人員介紹,房顫發生時,心臟電脈沖的有序傳導遭到破壞,紊亂的電信號在心房內無序傳播導致節律失調。這種電生理紊亂會引發異常的機械運動,進而驅動胸壁位移形成體表機械波動,該現象可被毫米波雷達檢測。這為通過體表機械運動分析診斷房顫提供了新思路。
研究團隊提出基于知識遷移的網絡架構,創新性地建立了心臟電活動與機械運動模態的關聯映射,利用經過百年驗證的心電圖信號特征來輔助神經網絡識別房顫特有的異常機械波動。該系統實現了非接觸、免操作、無需穿戴設備的檢測方式,在大型臨床驗證中達到了接近心電圖診斷的檢測性能。該系統在6258例受試者中進行了測試,檢測靈敏度達0.844,特異度達0.995。在對27例房顫發作高風險受試者的日常主動監測中,系統成功在臨床確診前識別出2例房顫患者。(記者吳長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