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作為臨床治療感染性疾病的“主力軍”,其安全性一直備受公眾關注。然而,出現不良反應是否等于“毒藥”?如何科學看待抗生素的潛在風險?近日,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醫師閆崴圍繞公眾關心的抗生素不良反應三大核心問題展開解讀。
一、正確認識不良反應,理性看待藥品雙刃劍
“藥品不良反應是藥物固有屬性的體現,任何藥物都可能存在不良反應。” 閆崴主任指出,以抗生素為例,常見的不良反應包括過敏反應、胃腸道反應、肝腎功能損害等。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出現不良反應的藥品就是“毒藥”、“假藥”或“劣藥”,更不能因此就斷定該藥品不能使用。
閆崴主任進一步解釋:“抗生素不良反應受到關注與其廣泛應用直接相關。我國抗生素使用基數龐大,不良反應報告數量隨之增多。”我們對藥品不良反應情況的收集,目的是了解和掌握藥品在真實世界中的使用情況,及時發現潛在的安全風險,為藥品的監管、評價和使用提供科學依據。這對于保障公眾用藥安全、促進合理用藥具有重要意義。
這些不良反應中,大部分為輕微且可逆轉的癥狀。例如,一些患者在使用抗生素后可能會出現輕微的惡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停藥后癥狀通常會自行緩解。因此,公眾在面對抗生素的不良反應時,應保持理性態度,既不應過度恐慌,也不應掉以輕心,更要避免因過度擔憂而拒絕規范治療的情況。
二、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輸液
關于有大眾提出“輸液比吃藥見效快”的說法。閆崴主任指出,靜脈注射能快速達到血藥濃度峰值,這種優勢在重癥感染搶救中無可替代。但研究顯示,注射給藥引發嚴重過敏反應的概率是口服用藥的3-5倍。
“對于輕中度感染患者,口服抗生素是更優選擇。” 閆崴主任解釋道,口服給藥通過胃腸道的緩沖作用,能夠維持有效的血藥濃度,同時顯著降低不良反應的風險。
以左氧氟沙星片為例,其原研產品可樂必妥在上市前就進行了藥代動力學研究,結果顯示,同樣濃度的口服片劑與注射劑的生物利用度高達99%,這意味著口服給藥可以達到與注射給藥相近的血藥濃度,不僅安全性更高,而且使用更加便捷,這也符合臨床上“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輸液”的用藥原則。
三、遵醫囑合理用藥,精準打擊病原菌
抗生素作為目前醫療領域少數能夠直接根除感染疾病的藥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現象卻普遍存在,這不僅可能導致治療失敗,增加不良反應風險,還可能引發細菌耐藥性等嚴重問題。
“很多大眾并不清楚,每種抗生素都有其特定的抗菌譜。就像不同的鑰匙打開不同的鎖一樣。” 閆崴主任分享了一個案例:一位患者因咳嗽、發熱等癥狀自行服用頭孢數天,病情未見好轉,逐漸加重的同時出現腹瀉、皮疹等不良反應。來醫院就診后,經過進一步檢查,發現患者是支原體感染引起的肺炎。
閆崴主任解釋道:“對于支原體這類病原體,頭孢類、青霉素類抗生素是無效的。我們需要使用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等抗菌譜能夠覆蓋支原體的藥物進行治療。”錯誤的使用抗生素,不僅對治療無效,還會增加不良反應發生幾率、加速耐藥菌產生與傳播。
抗生素不良反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對藥品的盲目恐懼或濫用。閆崴主任建議公眾通過正規渠道獲取用藥知識,主動告知醫生自己的以往用藥史和不良反應史,嚴格遵循醫囑用藥,與醫生共同構建安全用藥防線。只有醫患攜手,才能讓抗生素真正成為守護健康的“利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