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通道”到“樞紐”的躍遷
站在蘭州新區中川北站物流園內,蘭州新區路港物流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吳消滔指向遠處的國際貨運班列告訴記者:“這里不僅是甘肅向西開放的‘橋頭堡’,更是國際產業鏈的關鍵節點。”作為國家多式聯運示范工程和陸港型物流樞紐,路港公司依托中川北站物流園,構建起覆蓋歐洲、亞洲、非洲20多個國家的“四向多條”國際貨運網絡,累計到發中歐、中亞等班列1176列,占全省班列發運量的50%以上。
園區內的蘭州鐵路口岸中川作業區占地30萬平方米,配備5臺龍門吊和專用鐵路線,年吞吐量達1200萬噸。通過設立俄羅斯、烏茲別克斯坦海外倉,公司解決了中亞班列回程集貨難題,常態化開展進口木材、糧油等業務,并推動“甘肅制造”不銹鋼卷、中藥材等產品出口至俄羅斯等地。2023年,路港公司聯合中鐵物總開通首趟亞麻籽跨國班列,首列定西中藥材“陸海臺”聯運通道,進一步拓展國際物流版圖。“海外倉是打通雙循環的關鍵棋。”吳消滔強調。
與此同時,甘肅物流集團供應鏈公司以秘魯錢凱港為支點,升級海外倉功能,實現銀精礦運輸時效縮短20天、成本降低20%,并逐步拓展銅、金等新品類貿易。2025年,兩家企業營收占集團總營收50%,成為甘肅外向型經濟的“雙引擎”。
T3航站樓激活“空中絲路”
蘭州中川國際機場T3航站樓投運首月,以高效運營與智慧服務交出亮眼答卷:累計保障旅客137.1萬人次,同比增長8.37%;貨郵吞吐能力躍升至30萬噸,洲際航線布局加速成型。飛行區升級至4E級后,可起降大型客貨機,為開通直達中西亞、歐洲的航線奠定基礎。
通過“高鐵+航空”零換乘設計,GTC綜合交通中心實現高鐵、地鐵與航站樓無縫銜接,蘭州西站至機場僅38分鐘,形成1.5小時“旅游圈”。投運首月,空鐵換乘旅客超4.5萬人次,民航巴士運送旅客12萬人次,帶動周邊臨空經濟區GDP產出達傳統工業區2.3倍。機場半徑15公里內,航空物流園、跨境電商產業園等產業集群加速形成,新增就業崗位超5000個。
T3航站樓以82%的自助值機率、92%的人臉識別通關率、行業領先的行李追蹤系統,重塑出行體驗。網友“祁連山下W先生”評價:“新機場科技感滿滿,二十多個安檢口井然有序,感覺比之前更加方便快捷。”此外,航站樓引入31個新品牌,其中“甘肅首家店”19個,文創產品、特色餐飲備受旅客青睞,商業營收同比增長60.29%。旅客“星河云煙”感嘆:“在機場買到了甘肅特色的甜胚子奶茶,價格和超市一樣劃算!”
貨運能力同步升級,三期工程新建國內貨站2.35萬平方米、國際貨站1.7萬平方米,開通蘭州至塔什干國際航線,推動中藥材、高原夏菜等“甘味”產品通過“空中絲路”走向全球。“未來將與中歐班列協同,構建‘48小時全球達’物流體系。”機場負責人表示。
蘭石集團雙輪驅動技術突破
“我們不僅要做氫能裝備的制造者,更要做全產業鏈的整合者。”蘭石集團技術負責人介紹。集團成功研制甘肅首臺套1000標方堿性電解水制氫裝置,填補省內空白;自主研發45兆帕及90兆帕離子液氫氣壓縮機,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參與編制《加氫站用儲氫壓力容器》國家標準,實現高、中、低壓儲氫容器全覆蓋。依托蘭州新區綠氫“制儲輸加用”一體化試驗示范基地,蘭石推動氫能大巴跨區域運行,并聯合仙湖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立氨氫融合裝備技術聯合實驗室,構建“技術研發-裝備制造-場景應用”的氫能生態圈。
在蘭石重裝車間內,125MN智能快速鍛造液壓機組以每秒150毫米的速度鍛造高合金鋼件,尺寸精度達±1毫米,鍛造頻次達80次/分鐘。“這臺‘甘肅智造’的設備,解決了航空航天、核電領域特種材料的‘卡脖子’難題。”技術團隊表示。機組采用變量伺服控制技術,能耗降低20%,動態響應速度提升30%,服務范圍涵蓋鈦合金、工模具鋼等高附加值材料,年產能達5萬噸。
蘭石集團以“數智融合”為核心,全面推進數字化轉型。焊接數字化車間入選工信部物聯網賦能典型案例,400余臺焊機實現全流程自動化,焊接效率提升30%;基于“蘭石云”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構建數字孿生車間,實現生產調度智能化。
黃土坡上的“綠色革命”
“黃河水高泥沙無法滴灌?我們的技術破解了這個難題!”甘肅亞盛亞美特節水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劉玉華指著滴灌帶介紹。公司研發的“引河滴灌首尾改裝成套設備”攻克技術瓶頸,獲甘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使每畝節水30%、糧食增產15%。這項技術累計在甘肅、內蒙古等16個省份推廣630萬畝,惠及10萬農戶,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
在內蒙古通遼,滴灌帶地埋技術讓玉米畝產突破噸級;在寧夏,精準水肥調控使枸杞品質提升40%。“我們不僅推廣技術,更注重與村集體共贏。”劉玉華提到,公司與玉門市東渠村合作“國企+村集體”模式,2024年新簽訂單2828.87萬元,為村集體分紅100萬元,帶動30余名村民就業。此外,公司研發的“小流量抗堵塞灌水器”減少水資源浪費,適配小流量多頻次灌溉需求,進一步提升了節水效率。
從國際班列的汽笛聲到氫能大巴的引擎轟鳴,從空港樞紐的數據流動到節水技術的田間滲透,甘肅正以創新驅動全域協同,構建“陸海空”立體開放格局。“‘一帶一路’機遇與本土創新結合,讓甘肅從‘跟跑’變為‘并跑’。”在這片熱土上,一場技術賦能、產業聚合的深刻變革,正為西部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能。
(中國日報甘肅記者站 馬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