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遇到困難,縣上、鎮上、村上的領導,還有指揮部和技術指導員都會及時出面幫我解決問題,我也從剛開始就知道一個勁放水的山漢,變成了現在多少懂點啥叫精耕細作、啥叫科學管理的半個子現代化農民。你越種越發現需要學習的東西越多,為啥有的棚一茬人參果就能賣五六萬,有的就只能賣個一兩萬。要想掙錢、要想過上好日子,你就得學習管理,就得學習技術,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成為一個靠知識和技術勤勞致富的現代化農民?!?/p>
3月25日,寧夏吳忠市同心縣舉辦了“硒砂孕就黃金果 同心共筑富民路”特色農產品人參果宣傳推介活動,村民劉學強正是當地人參果種植的受益者。
人參果因其糖分低、水分高、富含維生素C的特點,被譽為“長壽果”,近年來愈發受到人們喜愛。同心縣下馬關鎮位于北緯37°黃金農業帶,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并且具有獨特的硒砂土壤,這樣的地理條件和氣候環境,能夠產出高品質的人參果。這里的人參果皮薄肉厚、清甜多汁,富含硒元素和多種微量元素。
2023年,在同心縣政府、縣委的大力支持下,把發展設施農業作為強鎮興村富民的主導產業,推動人參果種植規模化、品牌化。目前,全縣人參果種植717畝,239棚,預計2025年產值1100多萬元,帶動當地950余名村民就業增收和13個村集體經濟發展,人參果成為名副其實的“黃金果”。
據了解,下馬關鎮在大棚項目實施過程中,建立形成了“三種模式”。建立聯農帶農富農模式,按照每戶1座大棚的標準,發動1124戶脫貧戶和監測戶自主經營種植大棚,簽訂種植意向協議書,所得收益全部歸種植戶所有,剩余大棚由村集體運營管理,所得收益的一部分用于購買公益性崗位,解決脫貧戶和監測戶中的弱勞動力的低收入問題。
同時,下馬關鎮建立統種統管統收模式。借助寧夏農林科學院、甘肅農科院、吳忠林場等資源優勢,聘請專業技術人員,采取“1+5+1+1+N”(1名班子成員、5名鎮干部、1名村干部、1名技術人員、若干脫貧戶)管理模式,組織種植戶按照種植要求、技術規程、水肥管理等要求,統種統管統收,解決了農業發展“散、弱、小”問題,全面帶動脫貧群眾節本增收。
此外,下馬關鎮建立農投托底收購模式。堅持“市場拓展+農投托底”,一方面與寧夏全季現代溫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產品供不應求,另一方面由農投公司積極自主拓寬市場渠道,探索建立農特產品與市場需求有效對接長效機制,讓農產品產得出、賣得好、有銷路。
下馬關鎮的鎮村干部和婦女群眾手持人參果針織品,戴著人參果元素的帽子、耳飾、項鏈等,帶著人參果元素的披肩,挎著人參果元素的背包出場,有獎問答環節吸引群眾踴躍參與,現場還展示了人參果元素的同心攝影、農民畫等精美作品。
15家電商企業、網絡達人通過直播帶貨實時推介。同時,同心縣郵政分公司設立臨時收寄點,提供“采摘—包裝—運輸”一站式服務,確保48小時內鮮果直達全國。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我們立足資源稟賦,搶抓政策機遇,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將人參果產業作為鄉村振興的‘金色引擎’。今天,我們以果為媒,就是要讓這顆‘黃金果’走出田間、邁向全國,為農民增收鋪就一條更寬廣的‘富民路’?!蓖目h委常委、同心縣政府副縣長祁春輝在致辭中說到。
在18座人參果大棚里,舉行了氣氛熱烈的采摘比賽,村民們你追我趕,手腳麻利地采摘成熟的人參果。
“我參加比賽也不是為了爭個第一第二的,主要是想通過這次活動,能夠參與到對人參果的宣傳活動中。這些人參果苗都是只有一丁點大的時候,我們就開始自己精心照料長到現在這么大的,看到收獲的人參果我們很高興?!毕埋R關鎮村民楊艷說道。
“‘同心人參果,甜自下馬關’。我們深知,品牌是產業的生命力。同心人參果不僅打造了自己的獨特品牌,更以‘硒砂黃金果’為特色標簽。未來,我們將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借助直播帶貨、‘訂單農業’等新業態,讓這顆黃金果走進千家萬戶,成為全國消費者餐桌上的健康首選。”同心縣下馬關鎮黨委書記楊明說。
(中國日報寧夏記者站 胡冬梅 攝影 王雅昕 孫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