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產藥的質量和療效問題屢屢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從“麻藥不麻”到“血壓不降”,再到“瀉藥不瀉”,國產仿制藥的信任危機不斷發酵。2025年初,某醫生通過國家藥監局網站檢索發現,多個仿制藥品種的臨床數據小數點后兩位竟完全一致,引發了公眾對仿制藥數據真實性的廣泛質疑。盡管國家藥監局、國家醫保局做了大量細致的工作,花費大量的精力為公眾解疑釋惑,但點點火星濺出,就有可能發展成熊熊火勢。
當前,我國正在從制藥大國走向制藥強國,近幾年來創新藥研發和產業發展形勢喜人,但國際化進程仍不盡如人意,尤其是仿制藥方面,盡管我國企業擁有的新藥申請(ANDA)數已超1000個,但市場份額不理想,競爭力更無法比肩歐美甚至印度,關鍵問題還是產品質量標準要與國際標準盡快接軌。2018年,我國某化學藥國際化龍頭企業因纈沙坦檢出雜質亞硝基二甲胺系2A類致癌雜質,遭歐美封殺并索賠超1億美元;2024年美國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已對多家中國藥品檢測公司發出檢測數據警告,國產仿制藥在國際上也受到挑戰。
信任危機:國產藥的“阿喀琉斯之踵”
近些年來,我國的藥品審查逐步從無序走向規范,但對國產藥質量問題的疑慮,似乎從未真正消失過。
在廣州市黃埔區某藥店,62 歲的糖尿病患者李阿姨攥著醫保卡猶豫:“原研藥 28 元一盒,國產的只要 6 塊,但總擔心吃了沒用。”過去幾年,“三分錢一片的阿司匹林,六分錢一片的二甲雙胍”深入人心,但低價背后卻隱藏著公眾對國產仿制藥質量的擔憂,“便宜沒好貨”的心態依然根深蒂固,加之短期換藥風波、個體差異、工藝批次不穩等問題,國產藥的信任危機愈演愈烈。
盡管國家大力支持創新藥,但由于人口多、疾病譜廣、老齡化進程加快,仿制藥在國內市場仍占主體。我國5000家藥企中,約有90%是仿制藥企業,已有的18.9萬個化學藥品批文中,90%以上為仿制藥。然而,仿制藥的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工作仍處于發展階段,市場上對產品的質量差異認知非常有限,“低價低質”的標簽始終如影隨形。。
技術突圍: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標準革命”
在這場信任危機背后,一場由技術創新驅動的“質量革命”正在重塑我國醫藥行業的未來。2017年成立于廣州市的國標檢測,憑借其技術實力和創新實踐,用一項項技術突破,破解“信任密碼”,為國產藥正名。作為一家成立僅8年的企業,國標檢測已構建起覆蓋原輔包相容性、基因毒雜質分析、臨床價值評估的全鏈條技術體系,服務國內外800余家藥企,推動國產藥質量標準與原研藥接軌并達到同等質量水平,檢測效率提升70%,注冊周期縮短50%,用硬核科技重塑行業生態。
破繭而出的技術突圍之路,始于一場關乎民族制藥業的深刻變革。2013 年,暨南大學藥學院教授蔣杰博士在主持“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研究時發現:某批次國產藥有效成分含量達標,但關鍵雜質竟超標3倍。“不是做不出好藥,而是不知道怎么做好。”項目結題后,這支“學院派”團隊并未止步,而是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體平臺,從而催生了國標檢測這一產業化平臺,直指國產藥品與原研藥在質量及臨床價值上的差距,涵蓋藥品原料、制劑工藝、雜質控制及臨床價值評估等多方面難題。蔣杰教授團隊數年磨一劍,通過真實世界臨床數據驗證國產藥價值,從藥學角度攻克國產仿制藥的質量和工藝關鍵難題,實現與原研藥高度一致,既為國產藥正名,也助力國產藥國際化。
技術攻關的突破性進展,在白云山醫藥的“國產偉哥”項目上得到生動詮釋。面對基因毒雜質分析的行業性難題,研發團隊采用創新技術將檢測靈敏度提升至萬億分之一級別,不僅破解了長期困擾企業的技術瓶頸,成功助力該藥成為國內首仿,更推動單療程費用降至原研藥的40%。這項突破讓國產仿制藥首次在質量指標上實現與原研藥“零差異”。該項目因此獲得2023年“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24年,國內自主研發的全球首創PD-1/VEGF雙特異性抗體新藥依沃西單藥,同樣是國標技術團隊,在該藥包材選擇和與生物藥相容性評估方面提供了技術保障。在實驗室里,高級技術總監陳新國自豪地向記者展示國際定制化生產的三重四極桿質譜儀:“我們能檢測到10萬億分之一克的基因毒雜質,相當于在20個標準泳池里找到1滴墨水。”
在醫藥創新生態鏈上,國標檢測扮演著“技術連接器”的關鍵角色。通過創建粵港澳藥學研發與真實世界研究公共服務平臺,國標檢測將高校的原始創新、藥企的工藝升級、監管部門的審評要求進行有機銜接。這種“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模式,正推動我國從“制藥大國”向“制藥強國”邁進。正如創始人蔣杰教授所說:“我們不僅要為國產藥正名,更要讓中國標準成為世界制藥領域的通用語言。”這場由技術創新驅動的產業變革,正在重塑中國制藥的全球競爭力。
標準接軌:從灣區實踐到全球話語權
“不是做不出好藥,而是不知道怎么做好。”某高校科研團隊負責人的感慨,道出行業痛點。走進國標檢測的智能化實驗室,三重四極桿氣質聯用儀、液相串聯高分辨質譜儀等尖端設備有序運轉,電子實驗記錄系統實時追蹤著每個檢測數據。
在“健康中國2030”政策和國家藥監局“仿制藥一致性評價”工作推動下,我國制藥業正面臨歷史性機遇,一方面,醫保控壓倒逼企業從“價格戰”轉向“價值戰”;另一方面,全球千億美元專利懸崖期,為國產藥出海打開窗口。在此背景下,國標檢測迅速建立起符合FDA、NMPA要求的質控平臺,取得一系列亮眼突破:
認證認可:獲ISO、CNAS、CMA質量體系認證,搭建起符合FDA、NMPA要求的研發體系,其檢驗檢測報告效力等同官方藥檢機構,取得藥品生產許可B證,同時獲得新加坡、港澳官方和行業協會認可,填補了中成藥粵港澳三地互認互通檢測技術的空白,服務兩岸三地近60項醫藥產品在大陸、香港、澳門上市,檢測報告全球通行;
技術突破:攻克2000項基因毒雜質與1000項包材相容性檢測難題,形成海量的方法包和數據庫,滿足FDA、NMPA數據可靠性要求,獲得19項發明專利、2項“廣東省名優高新技術產品”,編寫了藥品檢測行業的“新華字典”;
標準制定:參與制定9項省級中藥標準,推動粵港澳中藥標準一體化,讓“廣藥標準”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通用語言”;
跨境賦能:作為“港澳藥械通”指定技術服務平臺,助力多個港澳中成藥快速進入內地,注冊審批周期縮短40%;
真實世界研究:開展60余個創新藥與仿制藥的真實世界研究,填補安全性及有效性評估空白,推動國產藥國際化進程;
榮譽加身:對外營業僅6年多,獲評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廣東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廣東省藥品原輔包一體化質量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州市科技服務示范機構、廣州市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廣州開發區粵港澳藥學研發與真實世界研究公共服務平臺、廣東省守合同重信用企業等多項榮譽;
……
依托國際領先的技術體系和政產學研協同賦能的創新生態,國標檢測不僅贏得龍沙(Lonza)等國際制藥巨頭及國內800余家企業的技術服務訂單,更成功助推超200個國產藥品攻克一致性評價攻堅戰,樹立起中國藥品質控新標桿。2024年,其主導產品“國產藥與原研藥質量及真實世界療效一致性對比評估關鍵技術”,在國內細分市場占有率(商業化部分)已躍升至12.5%。正如2017年廣州開發區引進國標檢測創業團隊時,一位領導曾精準預言的那樣:“‘國標’‘國標’,或將成為讓國產藥達到國際標準的樞紐型企業”。
未來圖景:醫藥強國的“質量革命”
在“2023—2024年度醫藥行業研發公司前五十家”、2024第七屆粵港澳大灣區生物科技創新企業和2024年“科創之星”創新型企業100強評選中,國標檢測從上千家企業中脫穎而出,分別位列生物醫藥創新50強和100強。這家始終走在醫藥科技前沿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正將AI質控技術融入研發全流程,實現質量問題實時預警。
“每降低一個雜質含量,每提高一點質量標準,讓國家藥典標準成為國產藥企業的最低標準,國產藥的信心就多一份保障。”站在實驗室的精密儀器前,蔣杰語氣堅定。當這家企業用科技撕掉國產藥“低質”標簽時,一場關乎14億人健康的“質量革命”已然到來。
“我們的初心,就是用‘國際標準’助力國產藥質量提升。”蔣杰向記者展示了一組硬核數據:經國標檢測優化的品種,臨床不良反應率下降90%,海外注冊通過率提升至85%。
信任搭建:國產藥的未來之路
國產藥的質量和療效問題,不僅關乎公眾健康,更關乎中國醫藥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國標檢測憑借其強大的技術實力和創新實踐,為國產藥正名,推動國產藥質量標準全面與國際接軌,幫助國產藥擺脫國內市場內卷、順利出海,助推我國由醫藥大國向醫藥強國邁進。
國產藥的“質量革命”正在改寫著產業格局。2024年數據顯示,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國產藥品種臨床不良反應率下降90%,海外注冊通過率提升至85%。AI質控、區塊鏈溯源等技術的應用,更讓質控流程從“事后檢測”轉向“全程預警”。
在這場“質量革命”中,國標檢測不僅是技術的引領者,更是國產藥信任危機的破局者。未來,隨著更多像國標檢測這樣的企業崛起,國產藥的質量和療效必將迎來新的飛躍,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用藥保障。
“我們的終極目標,是讓中國患者用上世界最好的藥,讓世界患者用上中國的好藥。”蔣杰指著辦公室墻上的世界地圖,10余個海外合作標記正在點亮。這場始于珠江畔的“質量革命”,或將重塑全球藥品產業鏈的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