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3月10日電(記者 周蘭序)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圍繞這一提法的內涵和重要性,《中國日報》專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銀行陜西省分行黨委書記、行長魏革軍。他認為,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作為我國兩大宏觀調控政策,在推動經濟發展中可以更好地發揮組合效應,例如可以將財政貼息與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資金支持相結合。
可考慮將財政貼息與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相結合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政策要強化協同聯動、放大組合效應,防止顧此失彼、相互掣肘。魏革軍在采訪中指出,一方面,通過協同聯動,可以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提高政策執行效果,實現1+1>2的效果;另一方面,在實現既定政策目標的情況下,可以節省政策空間,提高政策可持續性。
他認為,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作為我國兩大宏觀調控政策,在推動經濟發展中可以更好地發揮組合效應。比如,在支持項目建設方面,可以運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資金補充項目資本金,并以此引導撬動金融資源投入,實現信貸資金和專項債資金的有效銜接,形成“乘數效應”,合力支持項目建設。
“在支持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方面,可以將財政貼息與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資金支持相結合,更好地激勵金融機構加大對相關領域的信貸投入,同時還能進一步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魏革軍指出。
今年兩會期間,魏革軍提交了關于加強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的提案。在提案中,他指出,近年來,為了促進經濟恢復,各部門出臺了多項政策措施,但如果缺乏相互間的協調配合,執行力度不一致,將會造成整體效率低下,影響政策執行效果。例如,財政資金和金融資金都能幫助企業發展,但如果缺乏協調配合,可能會出現財政資金替代或者置換金融資金的情況,從而影響金融支持效果,同時還會加大財政負擔;而在相互配合的情況下,可以用較少的財政資金撬動更多的金融資源加大對企業的支持,提高政策實施效果。
建議根據一致性評估結果對政策進行適時適度調整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圍繞發展大局,加強財政、貨幣、就業、產業、區域、科技、環保等政策協調配合,把非經濟性政策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強化政策統籌,確保同向發力、形成合力。
此前,2023年12月,中央政治局會議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亦對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有所著墨。
在魏革軍看來,此次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一是政策內容,既包括財政、貨幣、產業等經濟類政策,還包括非經濟政策;二是一致性,各部門制定出臺的政策都要服從服務于黨中央關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三是開展評估,對各部門出臺的政策是否與宏觀政策目標相一致進行評估,以避免出現政策相互干擾、影響政策效果,甚至出現合成謬誤的情況。
關于“把非經濟性政策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的表述,魏革軍認為,要加強宏觀政策頂層設計,要將政策實施目標、措施、力度評估作為各級政府落實中央政策和出臺地方政策的重要考量。
“必要時建立不同部門之間的協調溝通機制,對需要出臺的政策開展評估分析,根據政策一致性評估結果,對政策進行適時適度調整,推動實現政策目標。”魏革軍指出。
在提案中,他亦建議,將“先立后破”的原則納入宏觀政策一致性評估。在一致性評估中,將政策連續性作為評估的主要原則,防止新舊政策轉換期間出現政策真空和不穩定狀態;將政策對經濟舊動能和新增長點進行綜合評判,既要防止舊動能失速,也要促進經濟順利轉型;注重對經濟存量和增量的影響研判,在保增量的基礎上,有序推進存量改革,防止經濟出現大幅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