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燈林 黃林霞 李樂樂
在安徽省南部、長江下游南岸的池州市,一場寒雨為這座江南水鄉增添了一份靈動。
2月1日,南方小年到來之際,記者來到位于池州市貴池區牛頭山村的黃湓閘新閘,只見工人們正緊張忙碌著,全力沖刺趕進度。
矗立在長江邊的黃湓閘新閘,扼守著黃湓河入長江口,如同衛士般守衛著20余萬人口和20余萬畝良田。“水量充沛的年份,受上游山丘區洪水侵襲和長江高水位頂托影響,黃湓閘無法自排;干旱年份,長江水位較低,無法自流引江濟湖。現在好了,黃湓閘新閘馬上要投入使用了,升金湖泵站也在建設中,汛期排水和群眾用水更有保障了!”黃湓閘管理所所長胡根初高興地說。
閘房一塵不染,啟閉設備常年穩定運行,胡根初和歷任黃湓閘管理人員一樣,一代一代傳承著“守閘人”的使命,對工程管護有方、愛護備至。始建于1965年的黃湓閘,在一代代“守閘人”守護下得以安全運行近一甲子,成為長江干流上至今仍在使用的老閘之一。
池州市多年平均降雨量1638.8毫米,境內水系發達,長江流經池州145千米,岸線長189千米。境內中小河流達238條,常年集水面積0.5平方千米以上的天然湖泊35個,水旱災害頻發。
池州市水利部門高度重視防洪工程建設,以推進黃湓河出口段治理工程為例,池州市遵循長江與境內秋浦河等七大水系上下游蓄泄關系,按照“穩固江堤、分區防守、洪澇兼治、蓄泄兼顧”的原則,以“上蓄、中治、下排、固堤”為基本思路,構建以“堤防防洪為根本,河道下泄為基礎,水庫湖泊調蓄、泵站排水、分洪道分洪等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相配套”的安瀾水網格局,科學安排洪水出路,守護一方平安。
目前,池州市主城區以及縣城長江堤防防洪標準提升至50年一遇、排澇標準提升至30年一遇,重要鄉鎮和萬畝圩口防洪標準提升至20年一遇,保障工程安全、江河安瀾、群眾安居。
“我們雖然是水資源豐富的水利大市,但水資源配置能力還不足。”池州市水利局局長金澤吾說。他介紹,池州市地表徑流在汛期或豐水年份大多流走,地表水的實際可供水量遠小于地表水資源量,調控水資源量以小型水庫和塘壩蓄水工程為主,水資源配置調蓄能力明顯不足。
2023年我國增發1萬億元國債,用于支持災后恢復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池州市找準結合點和切入點,積極申報國債項目。截至目前,已落實國債項目27項,安排國債資金14.9億元。正在開展的新一輪國債項目申報工作,已儲備項目91個、總投資200億元。
存在降雨時空分布不均的“天賦不足”,就力爭用千方百計“謀項目”、千山萬水“跑項目”、千辛萬苦“干項目”的“后天努力”,迎頭趕上。
池州市積極融入安徽省現代水網規劃和省級水網先導區建設,打造“空間、安瀾、民生、生態、水文化、智慧”六大水網,重點推進“綱、目、結”項目,完善蓄、治、泄、固工程措施,形成以自然河湖為基礎,引排水工程為通道,湖庫調蓄為結點的“多源互濟、互聯互通、統籌調配”市級水網總體架構。
“‘十四五’期間,我們通過重建黃湓閘、開工升金湖泵站,謀劃推進新建楓林大型水庫、秋黃堯大型灌區,從根本上提升水資源配置能力。”池州市水利局副局長包琦琳說。池州還積極推動實施長江干流治理、秋浦河治理等工程,不斷提升群眾幸福感。
秋浦河是長江一級支流,2023年3月,秋浦河入選第二屆“最美家鄉河”。如今,在長江禁捕協助巡護隊的精心保護下,秋浦花鱖等魚類悠然地在秋浦河里暢游。
九華河源頭,天池水庫即將動工興建。天池水庫建成后,將蓄山泉、攔山洪,有力保障九華鎮日均上萬名游客及當地群眾供水安全,助力當地文化旅游及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一池山水、千載詩城、福水繞城、城水相依。記者一日所見,是池州市水利高質量發展的縮影。接續奮斗、砥礪前行,這一年的步伐,池州水利走得很有底氣。
金澤吾表示,水利工作迎來戰略機遇、政策利好,池州市將用足用好增發國債等支持政策,開創治水興水新局面。池州市將以空間水網為管控,以安瀾水網、民生水網、生態水網、水文化網為主體,以智慧水網為支撐,推動六大水網深度融合,傳承山水交融城市名片,實現治水與產業升級良性聯動,真正實現江河安瀾、生態惠民、人民幸福安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