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上午9時,湖北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在武漢開幕,湖北省人民政府省長王忠林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透露,2023年,湖北省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5803億元,增長6%,在經濟大省中增速第1,在中部地區增速第1。
其中,武漢市經濟總量首次邁上2萬億臺階。此前的1月28日,武漢市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2023年,該市地區生產總值(GDP)為20011.65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7%。
如果以2023年人民幣與美元平均匯率計算,按單獨經濟體對比,武漢市GDP大致相當于芬蘭,高于葡萄牙、新西蘭。
從2014年的過萬億到2023年的兩萬億,武漢市僅用了9年時間,這期間該市還經受住了2020年負增長的嚴峻考驗,戰勝了接踵而至的疫情、汛情、旱情和經濟下行等多重挑戰。
據統計,武漢市的光電子信息、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生命健康、高端裝備、北斗五大優勢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超55%。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日臻完善,鋼鐵、石化、紡織服裝等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成果顯著。武漢港集裝箱吞吐量居長江中上游港口首位,中歐班列(武漢)開行突破1000列,增長64.7%。
這些成績離不開科技創新對產業的賦能。湖北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過去一年,該省創新實力更加強勁,特別是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加快建設,以漢江國家實驗室為龍頭的戰略科技力量矩陣基本形成。在國家創新型城市排行榜中,武漢排名第6。
目前,武漢“中國光谷”已聚集一批集成電路產業龍頭企業,形成了存儲芯片、化合物半導體芯片為兩大產業方向,躋身全國四大集成電路產業基地之一。經過30余年“追光逐芯”,武漢東湖高新區已成為全球最大光纖光纜研發制造基地、中小尺寸顯示面板產業基地和國內最大光器件研發生產基地、激光產業基地。
近年來,武漢經濟總量不斷擴大,市場主體總量超過206萬戶,產業加速集聚,形成了5大國家級產業基地和4大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
2017年至2023年,武漢新增就業創業大學生人數超過235萬人。武漢已連續7年實現人才凈流入。
邁入“2萬億”俱樂部,武漢發展站上了新的起點。
湖北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4年,全省將以建設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為牽引,更大力度聚合創新資源,做強高能級科創平臺,爭創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據了解,今年,武漢將實施“項目投資比拼年”行動,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強海外招商引資,開展“千企百展出海拓市場”活動;同時,深入實施“友城常青”和外籍人士“家在武漢”工程,積極擴大武漢國際“朋友圈”。
(中國日報湖北記者站:周荔華 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