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1月17日電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15日報道指出,每年都會有成千上萬的美國患者因誤診而受到傷害或致死。而其中,少數族裔和婦女被誤診的可能性比白人男性要高出30%。這些群體更晚獲得正確的醫(yī)療診斷,可能會讓患者的病情進一步惡化,更提高了其余生一直被病痛折磨的可能性。華盛頓特區(qū)的一位急診醫(yī)生稱:“種族偏見已經融入了美國文化,所有人應該認識到這一點。”
文章以30歲的非裔女性患者查莉蒂·沃特金斯(Charity Watkins)為例,闡述了作為美國最有可能遭遇醫(yī)療誤診的兩個群體代表是如何因誤診險些喪命的。當女兒出生后,沃特金斯的身體出現了疲憊癥狀,有時不得不停在樓梯上喘氣(才能繼續(xù)上樓)。然而,對于這些癥狀,她的醫(yī)生表示,產后抑郁癥很可能是造成虛弱和疲勞的原因,而咳嗽則是因為流感。
分娩八周后,沃特金斯覺得自己心臟病發(fā)作,她的丈夫帶她看了急診。在北卡羅來納州一家醫(yī)院等待了5個半小時后,她連醫(yī)生都沒看到便返回家中去喂養(yǎng)嬰兒了。三天后,當醫(yī)生終于給沃特金斯檢查時,他立即注意到其腿部和胃部出現腫脹,這是體內產生積液的跡象。在進行胸部x光檢查后,醫(yī)生診斷她患有心力衰竭,這是一種嚴重的疾病,心臟會弱到無法將富含氧氣的血液充分輸送到全身器官。沃特金斯也因此在重癥監(jiān)護室度過了兩周。
后來,一位心臟科專家告訴她:“我們差點就失去了你。”沃特金斯說,這個誤診改變了她的生活。醫(yī)生建議她“不要再生孩子,否則可能需要進行心臟移植手術”。她說,被剝奪再次生育的機會“是毀滅性的”。
據悉,美國每年有1200萬成年人被誤診,沃特金斯就是其中之一。在8日發(fā)表于《美國醫(yī)學會雜志-內科學》(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近四分之一的死亡或轉至重癥監(jiān)護室的住院患者經歷過誤診。近18%的誤診患者身體受到傷害或死亡。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yī)學院(Johns Hopkins School of Medicine)神經學教授、《英國醫(yī)學雜志》(BMJ)研究報告的主要作者大衛(wèi)·紐曼-托克(David Newman-Toker)博士稱,女性和少數族裔比白人男性更容易被誤診,誤診率為20%至30%。他說:“這意義重大且不可原諒。”研究人員表示,誤診是一個緊迫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研究發(fā)現,美國誤診率從心臟病發(fā)作的1.5%到中風的17.5%和肺癌的22.5%。
導致沃特金斯心力衰竭的“心肌衰弱”是導致孕產婦產后一周至一年內死亡的最常見原因,在非裔女性中更為常見。非營利研究和倡導組織醫(yī)學診斷改進協(xié)會(Society to Improve Diagnosis in Medicine)的首席科學和首席醫(yī)療官羅納德·懷亞特博士(Ronald Wyatt)說,對于沃特金斯顯現出來的癥狀,“心力衰竭”本應是診斷時的頭號可能病因。
近年來,非裔孕產婦的死亡率急劇上升,而美國是發(fā)達國家中孕產婦死亡率最高的國家。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數據,非裔孕產婦的死亡率是非西班牙裔白人孕產婦的2.6倍。其中有一半以上發(fā)生在分娩后一年內。賓夕法尼亞大學醫(yī)學院妊娠與心臟病項目聯(lián)合主任詹妮弗·勒維(Jennifer Lewey)博士說,研究表明,患有與分娩相關的心力衰竭的非裔女性通常比白人女性更晚被診斷出來。這可能會讓患者的病情進一步惡化,使她們不太可能完全康復,更有可能在余生中遭受心臟衰竭之苦。
文章指出,在美國患有心臟病的婦女和少數族裔患者比其他人更有可能在未經診斷或治療的情況下出院。患有抑郁癥的非裔比其他人更容易被誤診為精神分裂癥。與白人相比,少數族裔被早期診斷為癡呆癥的可能性更小,這剝奪了他們接受在疾病早期階段接受最有效的治療的機會。
誤診中的種族差異有時可以解釋為,少數族裔患者比白人患者更不容易獲得保險,而且往往無法進入高質量的醫(yī)院。但華盛頓特區(qū)兒童國家醫(yī)院(Children’s National Hospital)急診醫(yī)生莫妮卡·戈亞爾(Monika Goyal)表示,情況要復雜得多,她曾記錄了兒童醫(yī)療保健中的種族偏見。在2020年的一項研究中,戈亞爾和她的同事們發(fā)現,患有闌尾炎的非裔兒童被正確診斷的可能性低于白人同齡人,即使兩組患者都去了同一家醫(yī)院。戈亞爾說,雖然很少有醫(yī)生故意歧視女性或少數族裔,但很多人在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的情況下存在偏見。“種族偏見已經融入了我們的文化。”戈亞爾指出,“我們所有人都應該開始認識到這一點。”
在被誤診七年后,沃特金斯成為了北卡羅來納中央大學的社會工作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那些從嚴重分娩并發(fā)癥中幸存下來的非裔孕產婦所經歷的社會心理影響。“分享我的故事是我康復的一部分。”她說,“它幫助我重獲了生命中的力量,能夠幫助他人。”
(編譯:馬芮 編輯:胡曉珊 高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