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南方地區極端天氣頻發和冬季寒潮來襲,南方某些與北方鄰近的區域是否能集中供暖的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南方地區少有政府做出集中供熱規劃,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南方地區集中供熱的呼聲越來越大。由于南北氣候條件和建筑結構的不同,南方采取集中供暖的可行性一直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
首先是南北集中供暖的差異性。南北供暖的差異主要有兩點:供暖熱源和建筑損耗。關于供暖熱源,北方地區,特別是農村,普遍采用煤炭取暖,之后形成了以煤炭為熱源的集中供暖系統,通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來降低能源損耗。隨著環境保護理念的深化,政府不斷推動煤改電和煤改氣等措施實現能源替代,始終在推動北方地區的清潔取暖之路朝前走。其中,煤改電措施是實現供熱低碳轉型的關鍵,隨著電力消費結構中可再生能源占比的提高,電也會越來越干凈。而南方則不同,目前南方居民一般以空調和電暖氣來度過寒冬,其對應的取暖熱源幾乎全是電力。由于低碳要求,南方像北方一樣采取以煤炭為熱源的常規集中供暖方式不可行。在長期實施集中供暖、供暖經驗豐富的北方地區,盡管供暖熱源還是以煤炭為主,但供暖正處于新能源逐步替代煤炭的進程中。例如,北京市頒發的《關于全面推進新能源供熱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中,就提出了“到2025年新能源供熱占比達10%以上”的目標。因此現階段南方地區直接采用新能源供熱的難度很大。
關于建筑損耗,集中供熱主要包含三方面的能源損耗:管網損耗、輸送損耗、以及建筑損耗。其中,南北差異主要體現在建筑損耗方面。房屋建設之初,北方地區就對墻體保溫性要求較高,因此北方房屋墻體普遍厚于南方地區。因此在相同供暖面積需求下,供給南方地區的能源就要多于北方地區。
其次是集中供暖還是分戶供暖。當前南方居民一般以空調和電暖氣來度過寒冬,這種分戶取暖的方式雖然方便,但加重了家庭的經濟負擔,而且不利于節能減排,還存在著安全隱患。首先,每個家庭都需要購買和維護自己的供暖設備,加重了家庭的經濟負擔。其次,分戶自己取暖可能導致能源的分散使用,無法體現集中供應和調配的優勢。最后,分戶取暖還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和環境污染的問題。相比之下,對于與北方毗鄰,氣候溫度實際上與北方一些地區相近的南方區域,采用集中供暖具有優勢。首先,集中供暖可以實現能源的集中供應和調配,有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其次,集中供暖可以降低家庭的供暖設備需求并減輕經濟負擔。最后,集中供暖還可以提供統一的安全標準和環保要求,減少了安全隱患和環境污染的風險。因此,從節能減排和經濟性的角度來看,這些區域的集中供暖可能更為合適。
當然,集中供暖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最為明顯的是集中供暖需要統一調控,每個家庭難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習慣來選擇供暖設備。但是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供暖產品的數字化轉型也在向前推進,研發可分戶調節、遠程控制的數字化供暖產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破除集中供暖的這一困境。
最后是南方集中供暖的低碳熱源從哪來?對于溫度比較低的一些南方區域,構建集中供暖系統主要有兩種方案,方案一是構建以電為熱源的供暖系統,方案二是探索以新能源為直接熱源的供暖系統。第一種方案的好處在于,當地發電結構的清潔低碳轉型將可以直接帶動供暖系統的清潔化。相比于當前南方地區以電為熱源的分戶空調和電暖氣等取暖方式,集中供暖的電熱設備還可以通過提高能源效率實現節能減排。但缺點也在于供暖系統的低碳轉型受限于電力系統低碳轉型的進程,同時對于發電和供熱的協同性要求較高,而且基礎設施投資大。第二種方案除了基礎設施投資大,其好處在于加快了對供熱低碳轉型路徑的探索,各地區可以根據當地能源稟賦,探索適合當地的新能源供熱模式。但缺點在于無先例和經驗可以借鑒,構建適合地方特色的以新能源為熱源的供暖系統需要長時間探索。
面對上述3方面爭議,在南方溫度低的區域推行集中供暖或有三點建議:一是推動建筑節能。南方推行集中供暖繞不開對舊建筑開展節能改造和提高新建筑節能標準。因此,無論家庭選擇集中供暖還是分戶取暖,相應的節能工程會使建筑更保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第二,催生供暖新業態、新產品出現。由于南方收入水平相對較高,支付能力也比較強,如果在南方推行集中取暖,將為數字化和智能化取暖產品的研發提供更加強勁的市場驅動力。在集中取暖模式下,能夠實現分戶調配和遠程控制的智能化取暖產品和供暖業態,既能夠滿足家庭差異化取暖需求,又能緩解當前北方集中供暖統一調度帶來的能源效率問題。有了南方地區的供熱的加入,更廣闊的市場將更快的催生供暖新業態和新產品的出現。第三,倒逼供暖低碳轉型的進程。近年來,各地區陸續有新能源供暖項目上馬,比如核能供暖、地熱供暖和太陽能供暖。但是各類新能源供暖依舊面臨著供暖效果、供暖價格和節能三個方面的挑戰。北方地區存在著以煤炭為熱源的完整供暖系統,在這一前提下,要想打破原有的供暖系統而構建以新能源為熱源的供暖系統的積極性必然不足,缺乏探索新能源供熱新模式的動力。而南方地區已經形成以電力為熱源的分戶取暖模式,再加上“雙碳”目標帶給當地政府的壓力,使得南方地區集中供暖可以采取構建低碳供暖的新模式。
(林伯強,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黃輝,自然資源保護協會能源轉型項目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