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日照,一個緊鄰大海的濱海城市;新疆喀什,一個深入中國內陸離海最遠的地方。它們雖相距近5000公里,一家民營企業,卻用十多年不間斷的幫扶,譜寫了一場大海與荒漠的深情守望……
從單一農用車產業發展到汽車、農業機械、環衛裝備和現代農業等多元化綜合產業體系,山東五征集團作為當地的制造業龍頭企業,從未停止過對邊疆民族地區的關注和幫扶。近日,道中華專訪了山東五征集團董事長姜衛東。
▲姜衛東(左二)查看作物長勢情況。
戈壁荒灘蛻變綠洲良田
山東五征集團是山東省日照市的一家機械制造民營企業,董事長姜衛東是地地道道的山東人。
“如果不是關注了2011年召開的第二次全國對口支援新疆工作會議,我也不會想著把項目帶到新疆來。”姜衛東說。
新疆是姜衛東此前從未去過的地方。“好幾次想去新疆旅游,卻因為工作繁忙而未能成行。”第一次去新疆喀什考察,姜衛東內心激動無比。“旅途中,我放眼望去,隨處是茫茫的戈壁灘,覆蓋著亂石和沙礫,植被非常稀少。”
據有關資料統計,新疆全域各種戈壁灘的總面積,達到38萬平方公里左右,幾乎占據幅員面積的四分之一。“如此廣闊的土地,卻無法生長作物,真的是令人惋惜。”姜衛東說。
就在那一刻,姜衛東萌生出把生產基地搬到新疆的念頭。“我們可以依托公司農業裝備優勢,在這里開發現代化農業,我相信能夠讓戈壁變良田!”
最開始,姜衛東與農業科研機構共同研究,決定種植苜蓿、藜麥、棗樹等作物,但都無法大規模存活。“后來,我們改種了棉花,雖然長勢緩慢,但終歸是有一定成效。”
自2011年起,山東五征集團累計投入資金3.8億元,在喀什地區麥蓋提縣流轉土地2萬畝、開墾土地2萬畝,配套建設機耕道路、排水灌渠、防風林帶、閘門橋涵、機井泵房等基礎設施,終將4萬畝戈壁荒灘變為綠洲良田。
“開荒的成本太高了,也就是從去年開始,公司才有了一些收益。”姜衛東說。但即便如此,他依然認為10多年前的決定是正確的。
“我們在縣里推廣了20余項新技術,開發了10余種新機械,打造成集種植生產、機械配套、農技推廣、旅游觀光于一體的現代化農業示范園區,還被評為‘自治區級農業產業示范園’。”談起這些成績,姜衛東滿心的自豪感溢于言表。
就在剛剛過去不久的四月份,集團又與麥蓋提縣簽訂了國家級糧棉產業園建設框架協議,產業進邊疆又邁出了新步伐。
▲麥蓋提縣國家級糧棉產業園建設項目簽約儀式。
傳統農民變身產業工人
在新疆建廠十多年來,姜衛東幾乎每年都會來喀什兩三次。讓他思考最多的,便是如何針對新疆缺少技能型勞動力的問題開展工作。
姜衛東從日照市和喀什當地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聘請專家,以企業示范園為實訓基地,與當地各族老百姓聯合開展農機操作、棉花管理、機械組裝等職業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的知識水平和實操能力。據統計,這些年共培訓了1100余人次。
與此同時,集團出資100萬元,在麥蓋提縣開展農業機械專業技術培訓,培訓無人駕駛拖拉機、青貯機、采棉機等各類農機操作手。
最有影響力的活動當屬在全疆范圍內組織舉辦的“五征杯”中國農機手大賽省際賽,近2000余名農機手參加比賽,并且相當比例的選手通過大賽實現了就業。
“隨著農業機械化的普及,傳統的務農方式已經不再需要更多的勞動力,讓當地的傳統農民搖身一變成為產業工人,這是一件十分迫切的事情。”姜衛東說。
在產業園區,姜衛東還制定了一系列惠及當地老百姓的就業政策。“我們實行長、短期結合的用工方式,按照個人意愿和崗位需求安排就業,真正實現了‘村在園區中、出門就打工’,讓各族群眾得到了顧家、掙錢、學技術‘三不誤’的實惠。”
目前,產業園區常年務工人員有300余人,季節性用工500余人,主要從事種植業、養殖業、農機服務以及電動車的組裝與銷售,就業群眾平均月收入達3000元以上。
舊貧困村蝶變新宜居區
麥蓋提縣的喀克夏勒村位于葉爾羌河扇形沖擊區,曾被稱為“不長草的地方”。2010年,村民人均年收入低于5000元。
“我們與喀克夏勒村結對,探索了一種村企共建模式,共同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園和新型農村社區。”姜衛東介紹。
在那場艱苦卓絕的脫貧攻堅戰中,五征集團在喀克夏勒村投資1500萬元,實施了整體搬遷工程,建設安居富民點,配套社區活動室、衛生中心、文化廣場、商鋪等基礎設施,實現生活區和養殖區的分離,有效改善當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
“從過去人畜混居的土坯房,到現在干凈整潔的磚瓦房;從過去塵土飛揚的村道,到現在通鄉達縣的交通網絡;從以前一到夜晚就靜默無聲的封閉小村,到現在不斷開展熱鬧非凡的文化活動的現代化新農村,喀克夏勒村的變化讓我感到一切付出都值得了!”姜衛東滿懷情感地說。
地面堆貯變為裹包青貯
山東五征集團緊抓國家大力推進“糧改飼”的機遇,與一家日本農機企業成立合資公司,在國內首創青貯收割機、打捆機、裹包機等高密度專業化青貯機械設備,實現了收獲、切碎、打捆、封膜一站式完成,被行業譽為打通“糧改飼”的利器。
“我們先后在甘肅、內蒙、云南等地成立了4家飼草公司,實施訂單農業模式,收購當地農戶全株玉米及玉米秸稈。”此舉大大助力了當地農民增收,提高了飼草利用率。
集團還統籌協調將裹包飼料應急調撥外地養殖戶,應對雨雪等極端天氣對養殖業的影響,打通了糧食與秸稈直接轉化為商品的“最后一公里”。
6月12日,國家民委、全國工商聯在京召開“民營企業進邊疆”行動推進會。會上,一批合作項目現場簽約。其中,山東五征集團與內蒙古瑪拉沁艾力農牧業發展有限公司簽約建設優質飼草基地。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姜衛東與同為全國人大代表的內蒙古瑪拉沁艾力農牧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吳云波相識。“他經營的是一家肉牛養殖企業,通過‘嘎查集體+合作社+農牧戶’的模式,打通了產業通往嘎查的‘最后一公里’,帶領村民趟出了一條致富路。”姜衛東說。
正是這不約而同的“最后一公里”理念,讓姜衛東與吳云波一拍即合。
在內蒙古當地政府與工商聯的合力推動下,他們籌劃在內蒙古開展“糧改飼”項目,建設優質飼草基地,希望可以用科學化的飼料生產技術養殖出高品質的肉牛,真正帶動當地各族百姓實現共同富裕。
民營企業家在邊疆大有可為,邊疆也為民營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天地。在黃海之濱,一個日漸壯大的民營企業,正在將越來越多的激情與活力注入到邊疆民族地區。同時也有更多的民營企業,和五征集團一樣,把目光投向祖國遼闊的邊疆……
受訪者簡介:
姜衛東,山東五征集團董事長。
監制|楊新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