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3月4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昶榮)參加全國兩會之前,全國政協委員、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華山醫院教授張文宏及其團隊曾到247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調研。在今天下午開啟的2023年全國兩會首場“委員通道”上,張文宏分享了他調研時的一個小故事。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華山醫院教授張文宏在首場“委員通道”上分享他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調研時的小故事。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崢苨/攝
上海青浦區是醫療資源相對薄弱的地區,全區沒有一家三級醫院。張文宏去當地調研時遇到了一位已經快恢復好的重癥患者。這位患者看到張文宏后說:“張醫生,我認識你。”當時,張文宏很奇怪,他并沒有來過這里,為什么會有患者認識他。經過詢問才知道,原來這位患者張文宏曾多次進行過線上會診。
這位患者已經70多歲了,在照顧自己90多歲的母親時被感染。患者送進醫院時已呼吸困難,錯過了轉診到三級醫院的最佳時間,不得不在當地醫院救治。然而,當地救治能力不足,于是緊急啟動了和上級醫院的會診機制。
經過幾次會診以及社區醫護人員的照顧,在除夕夜的前一天,這位患者順利出院。“這件事情給了我一個非常好的信心,就是只要我們強化好基層衛生體系,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力量動員起來,就可以把疫情中的危重患者在早期的黃金救治時間內搶救回來。”張文宏說。
張文宏說,今年春節前的一個月疫情比較緊張,包括他在內的醫務人員承受的壓力前所未有。當時,張文宏等專家團隊紛紛到醫療資源相對薄弱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調研,“我發現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生,他們承擔了非常巨大的抗擊疫情的工作,他們是我們走出這波疫情的非常關鍵的一個力量。”
目前,疫情防控進入了新階段,張文宏認為,接下來也是繼續強化基層衛生體系非常好的時間節點。他表示,新冠疫情以來,我國在處理疫情方面積累了很多經驗,為未來打造一個平急轉換、三級聯動的醫療網絡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當基層醫療衛生體系變得有彈性、有韌性之后,如果再有疫情來襲,一個覆蓋面廣泛的醫療救治網絡體系可以上下聯動,“這樣對于未來有可能存在的公共衛生挑戰,我們就有信心。”張文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