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4月21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最新一期《全球金融穩定報告》。報告指出,隨著全球金融狀況收緊,以及經濟政策、貿易政策和地緣政治不確定性高企,全球金融穩定風險已顯著上升。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資料圖)
報告顯示,自2025年2月以來,美國陸續宣布的關稅措施,特別是4月2日公布的超預期加稅計劃,引發了全球風險資產的大規模重新定價,股票、貨幣和債券市場的波動性顯著上升。各國紛紛作出回應,進一步推高了市場的不確定性和緊張情緒。IMF指出,伴隨全球金融狀況的全面收緊,全球宏觀金融領域的增長下行風險已明顯上升。
根據IMF模型評估,當前全球金融體系面臨三大突出風險:
首先,盡管近期市場經歷波動,但美國等主要市場的股市和企業債券估值仍處高位。隨著經濟增長預期下修,資產價格可能進一步大幅調整。
其次,金融體系內部的杠桿風險加劇。對沖基金和資產管理行業的杠桿水平持續上升,與銀行的關聯度也進一步加深。一旦非銀行金融機構因市場波動被迫大規模去杠桿,可能對提供融資的銀行體系造成連鎖沖擊。
第三,主權債務風險持續累積。數據顯示,目前全球主權債務總額已達到全球經濟產出的93%,而十年前這一比例僅為78%。債務負擔沉重的國家,尤其是新興市場,未來在債務再融資和新增財政支出方面將面臨更高成本和更大挑戰。
此外,IMF特別警告,重大地緣政治事件,尤其是軍事沖突,不僅可能導致股市大幅下跌、主權風險溢價上升,還可能通過貿易和金融渠道在全球范圍內產生溢出效應,加劇市場動蕩。
面對日益上升的金融穩定風險,IMF在報告中呼吁各國政策制定者采取果斷行動。報告建議,各國應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確保市場正常運作,同時強化對銀行及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審慎監管,特別是針對高杠桿風險和交叉關聯風險的管理。各國應全面、及時且一致地執行《巴塞爾協議III》和其他國際監管標準,確保銀行體系擁有充足的資本與流動性緩沖。
對于主權債券市場,IMF建議發達經濟體通過控制債券發行規模、強化中央清算機制、減少對手方風險來提升市場韌性;新興市場國家則需通過加強債務管理框架、明確發債與償債策略,發展本國長期投資者基礎,以緩解外部融資壓力。
在應對地緣政治風險方面,IMF敦促各國金融監管機構加強情景分析和壓力測試,前瞻性識別潛在沖擊,提前部署應急措施。
同時,IMF強調,在當前高杠桿、高互聯的全球金融環境下,繼續深化多邊監督與強化全球金融安全網建設,對于有效防范系統性風險至關重要。在這一充滿不確定性的時期,各國必須高度警惕金融體系脆弱性的累積,防范小范圍壓力演變為廣泛系統性危機。及時、協調、有力的政策應對,將是全球經濟維持韌性與復蘇前景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