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當前氣候、貧困、安全等全球性挑戰疊加。與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固守單邊主義和零和思維,制造沖突打擊異己的做法不同,中國提出了全球發展倡議,正確地指出全球性問題不應通過沖突來解決,而要通過和平合作來解決。它主張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強調均衡發展,是真正以人為本,確保人類和平與繁榮的可持續發展方案。
當今世界充斥著許多問題和挑戰,其中最亟待解決的便是和世界和平有關問題。今年爆發的烏克蘭危機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了這一點。
令這一危險局面雪上加霜的是,氣候變化正導致干旱和洪水等自然災害的增加,進而危及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令許多國家遭受損失。在很多地方,從農場到城市里的房屋和工廠,全都被來勢洶洶的洪水或野火摧毀,人們連最基本的生計都無法勉強維持。
以上所說的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造成的破壞,實際上是由我們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采和對大氣的污染造成的。而這些災害又會導致國家內部和國家之間的沖突加劇。
為了應對這些全球性問題,世界各國走上了兩條截然不同的道路。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尤其敵視那些重視主權、拒絕成為新殖民地的國家。選擇不同社會經濟發展模式的國家被他們當做“眼中釘”。古巴就是這樣的例子,過去60多年來,古巴社會經濟發展備受打壓,經濟封鎖和制裁使得古巴勞動人民的生活特別困難,那里的人民為了爭取自由,被迫付出了巨大犧牲。
而近年來,委內瑞拉也發生了同樣的情況。
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執政黨擔心,萬一得罪了美國及其北約盟友,會導致政局不穩甚至直接被趕下臺,因此在面對后者嚴重的不公正待遇和安全威脅時,他們敢怒不敢言,寧愿保持沉默來保住自己的位子。這種逆來順受的態度,是幾十年來帝國主義列強對那些試圖維護自身主權獨立的國家不斷打壓,最終“馴化”出的結果。每當涉及美國強烈反對的議題時,聯合國的投票結果經常可以反映出這一點。
幸運的是,還有一些人正在尋求另一條道路,那就是中國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
這一倡議植根于這樣一種信念:全球性問題不能通過競爭或沖突來解決,而是可以通過合作與和平共處來解決。中國認為,許多全球性問題的根源是貧困和不平等。在這一倡議的背后,是中國同發展中國家關系中長期一貫堅持的理念。中國與其他國家發展關系,旨在幫助人民擺脫貧困,增加財富,共同富裕。這正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核心。
如果絕大多數國家都采取這一立場,那么各國人民將能夠更好合作,改善彼此之間的關系,進而有助于減少緊張局勢和戰爭。
真正的可持續發展必須以人為本,它的目標必須是消除貧困、愚昧和其他社會問題。發展的最終目的必須是使窮國擺脫貧困。在這一過程中,應該幫助他們發展工業,創造就業機會,賦予勞苦大眾參與感和發言權,同時必須加強非物質層面的東西,比如文化建設。
全球發展倡議的愿景不是將過時的高污染行業轉移到其他發展中國家,而是實現跨越式轉型,利用清潔技術,在保護環境的同時生產高端商品和服務。為此,中國提倡加強人力資本,對教育和衛生加以重視,最終目標是打造健康的身心。如果人人都身體好、有文化,那么世界將會更加穩定。
一個身心健康、思想開明的民族一定是富有創新能力的民族,也一定是一個憎惡戰爭和沖突的民族。
鑒于氣候變化帶來的危險,發展必須以人與自然真正和諧相處為前提。這個前提不可或缺,因為世界正面臨著一場生態災難,我們必須努力修復前人以及我們自己造成的損失。
全球發展倡議的目的不僅在于遏制生態退化,而且在于扭轉已造成的破壞并恢復自然。作為大自然的一部分,我們必須堅持走人和諧發展道路,讓人與自然互相保護、互相服務、互相促進。
全球發展倡議的提出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中國不謀求主導地位,而是主張應在多邊框架中與其他國家合作。聯合國等國際機構應發揮更突出的作用。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建立一個徹底消除貧困、人人感到安全的世界。
全球發展倡議理應得到所有進步和民主力量的支持,它是目前確保人類和平與繁榮的最現實方案。
責編:宋平 辛欣
編輯:劉夏 張釗
實習生尹康君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