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費糾紛、供暖費糾紛、物業費糾紛……每個月都有物業糾紛訴至法庭。
物業糾紛訴訟案件“零”發案,2021年涉物業12345投訴僅為2019年的十分之一。
一個高發,一個“零”發。如此懸殊的情形,卻是在同一個地方出現。
這里是北京市朝陽區麥子店街道棗營北里社區。
說起曾經的棗營北里,社區主任陳桂平直搖頭。老舊樓多,各類產權單位72家,光物業單位就有16家,還有十分之一的社區居民是國際友人。居民訴求多樣,物業糾紛頻出。
從物業糾紛多發的老小區到和諧宜居的示范社區,棗營北里社區的驚艷變身背后有何秘籍?
回答這個問題前,曾經辦理過棗營北里社區諸多物業糾紛的朝陽區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長吳彬,給“良法善治”網絡主題宣傳活動采訪團記者講了一個案例。
原來,從2005年開始,轄區內一小區采取戶內水表計量、物業代收代繳的方式供用熱水,部分業主長期拖欠熱水費,業主和物業之間的疙瘩一直沒解開。2021年3月,小區熱水斷供。這一下子引發了業主強烈不滿,甚至有幾十戶業主圍堵物業公司。
得知消息,陳桂平找到了法官張燕鈞,倆人決定找物業公司和居民坐下來“嘮一嘮”。張燕鈞是朝陽區法院酒仙橋人民法庭的法官,下沉到棗營北里社區調解物業糾紛。
三方坐下來,一聊才知道,小區出租率高,有時根本聯系不上租戶繳費。而且,物業服務不盡如人意,大家難免有怨氣。于是,陳桂平和張燕鈞組織物業公司、物管會開會,明確各方法律責任、商量解決對策。小半天時間,就決定改入戶計量熱水表為充值熱水表,并用7天時間完成熱水表安裝工作。這樣一來,使用方便、收費透明。物管會成員帶頭繳了熱水費,大家也都自覺行動起來。物業公司有了充足資金,主動把小區清理得干干凈凈,物業服務越來越到位。
7天時間解決了拉鋸10多年物業糾紛,吳彬對這件事印象深刻。陳桂平則將“功勞”歸結為“是黨建共建機制在發揮作用”,這也正是棗營北里社區驚艷變身的秘籍。
“2019年,棗營北里社區黨委與酒仙橋人民法庭黨支部以黨建為引領,聯合開展‘物業糾紛源頭治理示范小區’共建項目。張鈞燕法官就是酒仙橋人民法庭黨支部指派的黨員法官,以黨支部副書記(席位制)的身份加入到物業聯盟黨支部中。”陳桂平說,“除此之外,我們還會定期召開聯盟黨支部專題會議、舉辦‘黨員普法先鋒隊’法律培訓、開展普法講座、組織糾紛調解和法律幫扶等工作。慢慢地,我們也把老法官們的一身調解絕活學到手了。”
棗營北里社區黨委與酒仙橋人民法庭黨支部的黨建共建機制,推動解決了困擾多年的物業糾紛難題。而推動黨建共建機制運行的,則是朝陽區“無訟朝陽”訴源治理體系工作。
2019年以來,朝陽區高度重視訴源治理工作,出臺《關于建立健全社會矛盾糾紛預防調處化解工作體系 建設更高水平平安朝陽的工作意見》,將訴源治理工作納入平安朝陽工作體系,一張無形的訴源治理之網在快速織就。小到充電樁糾紛、鄰里矛盾,大到金融糾紛、涉外糾紛……朝陽區活力與開放的背后,是具有朝陽特色和時代特征的訴源治理工作體系,將基層問題、群眾訴求“一網兜住、一網打盡”,從而讓矛盾糾紛化于未發、止于未訴。
在棗營北里社區居委會服務大廳的墻上,由一張張笑臉拼接而成的“家”“園”二字格外醒目,酒仙橋人民法庭的法官照片也在其中。“家”“園”是棗營北里社區文化理念之一,照片里一個個燦爛笑容,或許是棗營北里社區相親相愛、共建共享的最好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