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長崗坡助力村民致富
在云浮羅定市羅平鎮革命老區,有這么一條“河”,平地而起,跨越天際,在山崗之間流淌了幾十年。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為改變羅定城區周邊“十年九旱”的面貌,羅定舉全縣之力,集1萬多名群眾義務投工投勞,筑起了長崗坡渡槽,讓這里變成了旱澇保收的“天府之國”。
游客紛至沓來,行走綠色沃野之間,仰望這座“生命之渠”,喚醒心中的紅色記憶。
紀念館還原渡槽建造歷史
走進羅平鎮雙蓮村,毗鄰長崗坡渡槽,有一棟獨具特色的三層建筑矗立在山野村舍之中,那便是長崗坡紀念館。紀念館通過影像互動、觸屏查詢等方式,反映并再現了歷史上羅定遭遇旱情、長崗坡渡槽艱辛的建設場景。
據悉,該館投入使用以來,已成為云浮市重要的黨員教育基地,長崗坡渡槽景區也已接待游客超100萬人次。
近年來,云浮對紅色資源的保護力度不斷加大,長崗坡渡槽也先后被確定為首批廣東省紅色革命遺址重點建設示范點之一、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被評為第四批國家水情教育基地。
全力推進“文旅+農旅”建設
在羅定市羅平鎮泗盆村蠶桑產業基地,漫山遍野的桑枝隨風擺動,綠意盎然。
過去的羅定在省內是著名的蠶桑、絲綢出口基地。居住在泗盆村的農戶,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植桑樹養蠶。由于養蠶效益日漸低下,許多農戶都萌生了“砍掉桑樹”的念頭。
“我之所以回鄉,就是希望帶動當地產業,通過把桑葉的價格收高一點,讓農民的收入也高一點。”羅定市健宜寶桑葉茶公司老板辛啟揚在2019年回鄉,積極響應“一鎮一業,一村一品”號召,在村里辦起了工廠,讓傳統產業煥發新活力。目前,泗盆村的蠶桑業產業鏈已經初具雛形,還在繼續完善發展階段。
羅平鎮黨委書記梁子球告訴記者,正在全力推進“文旅+農旅”建設,以“紅色長崗坡·美麗新羅平”為美麗圩鎮的創建定位,致力打造紅色文旅、綠色農旅特色小鎮,助力鎮域經濟發展和推動鄉村振興。
為了發展農業,羅平鎮積極培育專業合作組織、種養大戶。全鎮種植優質水稻3萬畝,韭菜花種植基地1500畝、辣椒種植基地3000畝、蠶桑產業園5200畝等,形成了水稻為主,蠶桑、韭菜花等為輔的農業產業布局。
該鎮還計劃分時段舉辦各類稻草藝術節、大地彩繪、藝術花海等文旅節慶活動,打造集紅色教育、休閑旅游等功能于一體的長崗坡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全力創建長崗坡4A級旅游景區。
南方日報記者 雷賢輝 見習記者 王謝思齊
本欄統籌:洪奕宜上一頁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