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區書寫“致富經”
“村子比以前干凈多啦!”“特色產業發展起來,我們收入增加不少!”……談起家鄉的變化,潮州市饒平縣的村民頻頻點贊。
從前“干革命走前頭”,如今“奔小康不掉隊”。近年來,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政策的深入實施下,蘇區饒平面貌日新月異,人民生活也迎來新氣象。
革命遺跡重煥紅色光輝
臨近傍晚,饒平縣上饒鎮茂芝社區的古堤圍旁,54歲的村民詹前龍一邊沿河散步,一邊感嘆村里環境的蝶變:“以前河堤旁經常有垃圾亂堆亂放,臭味熏天,我每次經過都不敢停留。現在垃圾清走了,還建起了生態文化長廊,早上五六點就有村民來這散步啦。”
在不遠處的上善村,一條“改頭換面”的交通干道同樣讓村民拍手稱贊。上善村所在的饒平北部,群山環繞,過去交通閉塞。去年通往上善村的G355國道啟動路面改造,原本崎嶇不平的路面被瀝青鋪平,道路寬度、設計時速也全面提檔升級。
緊接著,途經饒平北部山區的大潮高速也建成通車,與此前建成的潮漳高速、沈海高速、甬莞高速等線路共同筑成暢通饒平的高速路網。隨著交通條件不斷改善,蘇區呈現出越來越紅火的發展態勢。
整治環境衛生,建起長廊與廣場,讓村容村貌美起來;新建交通要道,構建高速路網,讓村子與外界通起來……悄然間,蘇區饒平已是舊貌換新顏。
承載著蘇區紅色記憶的革命遺跡也在煥發出新的時代光彩:在東山鎮湖嶺村,經過修繕的西泉公書院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茂芝社區,茂芝會議紀念館正式建成,為前來參觀的游客講述茂芝會議前后的烽火歲月……
特色產業鋪就致富之路
貧困戶搬進了敞亮的新居、荒山禿嶺披上了新綠、傳統特色產業煥發新活力……穿行在饒平這片紅色熱土,處處都能感受到新風新貌。
一組數據或能體現蘇區人民生活的變化:饒平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9394戶、24430人全部實現脫貧退出,35個省定貧困村全部出列。對比2016年到2020年的數據,三個“紅色村”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都有明顯增長,湖嶺村從7774元增長到21319元,上善村從5140元增長到21523.27元,長彬村從7841元增長到22965元。
近年來,饒平縣牢牢把握“紅色村”黨建示范工程建設機遇,結合新農村建設、環境衛生整治,持續做美做精“紅色+綠色+產業”融合文章。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配套不斷完善,農民群眾幸福指數顯著提升。
特別是破除交通閉塞這一困局后,蘇區饒平的生態和產業優勢被重新激活。如湖嶺村,將農作物生產干道背嶺路拓寬至3.5米并進行硬底化處理,曾經的砂土路搖身一變成為村民致富路,有效改善村民種植茶葉、青梅、橄欖等作物的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盤活了村里500多畝茶園和青梅園,帶動100多戶村民開荒種植。村民朱炳書就是直接的受益者,不僅還清了欠款,還開辦了自己的茶葉加工廠,日子越過越紅火。
南方日報記者 鄭淼鑫 黃敏璇
通訊員 洪志濱上一頁1234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