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谷武民
本報訊8月3日,鶴壁市召開防汛救災新聞發布會,介紹目前災后恢復重建情況,政府將對蓄滯洪區居民按政策進行補償。
自7月22日以來,該市6個蓄滯洪區相繼啟用,滯洪區內241個行政村以及浚縣農場、軍農場被淹,受災群眾30多萬,損失慘重。
對此,政府將按政策給予補償,補償對象為蓄滯洪區內具有常住戶口的居民。蓄滯洪區啟用后損失補償范圍包括農作物、專業養殖和經濟林水毀損失;住房水毀損失,居民住房只補償主體部分的水毀損失,其他搭建的附屬建筑物不屬于補償范圍;無法轉移的家庭農業生產機械和役畜以及家庭主要耐用消費品因受轉移時間等限制沒有轉移到安全區域而造成的水毀損失,主要包括電(動)機、柴油機等農用生產機械;牛、馬、騾、驢等從事農役的牲畜(不含幼畜);空調、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等主要家用電器。
蓄滯洪區運用后,將按照下列標準給予補償:
農作物、專業養殖和經濟林,分別按照蓄滯洪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50%~70%、40%~50%、40%~50%補償,具體補償標準由蓄滯洪區所在地的省級人民政府根據蓄滯洪區的實際水毀情況在上述規定的幅度內確定。
住房,按照水毀損失的70%補償。
家庭農業生產機械和役畜以及家庭主要耐用消費品,按照水毀損失的50%補償。家庭農業生產機械和役畜以及家庭主要耐用消費品的登記總價值在2000元以下的,按照水毀損失的100%補償;水毀損失超過2000元不足4000元的,按照2000元補償。
為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民政部門圍繞困難群眾救助,用足用活保障政策,確保不落一戶,不漏一人,兜牢兜實困難群眾民生底線。
及時下發《關于加強洪澇災害期間臨時救助工作的緊急通知》,要求各縣區民政部門強化社會救助主動發現機制,積極開展“先行救助”,簡化救助程序,根據救助對象急難情況,不再進行申請人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民主評議和公示等環節,直接予以救助,解決受災群眾的臨時生活困難。加大城鄉低保、特困供養保障力度。將因災致貧的困難群眾及時納入農村低保或特困供養保障范圍,做到“應保盡保”;落實好孤兒保障、高齡津貼、殘疾人補貼等福利制度,對特殊貧困群體予以重點保障。
(Wei Wei)